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183;乐记》日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2.
<礼记·乐记>曰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有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的节奏"合拍"时,课堂教学才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正,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即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松紧、快慢变化的规律。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如何把握历史课堂节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闹,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若把它借用到语文教学上来,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缓急张弛,节奏艺术则是指如何运用缓急张弛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节奏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乐记》中这样阐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各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节奏,产生了对节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理解。音乐家将“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乐符现象”叫节奏;美术家认为节奏体现在形象的排列组合的动势上;建筑师则将鳞次栉比、曲直方圆的排列称为节奏感。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正是节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艺术节奏 ,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有秩序、有节度、有规律的运动。它受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规定的认识任务之间的制约。在这种矛盾的制约下 ,课堂教学便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实践证明 ,只有教学节奏与学生智力活动的节奏相适应时 ,课堂教学才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该怎样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一、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节奏《礼记·乐记》中说 :“节奏 ,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可见 ,节奏原指音乐中…  相似文献   

7.
林婷婷 《文教资料》2005,(36):130-131
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历史课的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节拍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  相似文献   

8.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最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礼记·乐记》的前两章就曾频繁使用:“广其节奏,省其文采”,“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孔颖达在疏中训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又说“谓奏作其乐或节止其乐,使声音和合成五声之文也”,“声无曲折则太质素故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这说明“节奏” 的概念刚形成,人们就意识到了其中蕴藏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电视教材的节奏赵春燕(西北工业大学电教中心·西安·710062)我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乐记·正义》中这样阐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名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节奏,产生了对节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理解。音乐家将“...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运动的产物。我国古代《乐记》上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同英语中“rhythm”(意译为“律动”、“节奏”)的概念是一致的。对节奏的敏感成为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对此,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节奏效应和节奏美感。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电视教材的节奏设计和把握陈强节奏,就是或做或上,做则妻之,止则节之,它是泛指自然界事物的动作、情绪、形象、声音在轻重缓急的运动中所呈现的动静比例,以及这些动静比例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构成节奏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  相似文献   

12.
“节奏”原指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或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但近来有关“节奏”的一些新鲜表达正在各类媒体的传播下流行开采,“节奏”一词也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3.
节奏一词最初的解释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音乐中可以没有曲,没有调,但永远不能没有节奏。一位弹奏者如能把一首曲子节奏特性,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听众会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与之相反,如表演者把节奏弹得松散平淡,毫无逻辑性,哪怕音符表现得再准,也难以使听众感动。  相似文献   

14.
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常常以此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纵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进程也充满了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节奏。好的语文课堂教  相似文献   

15.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它们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主题和激情;和声是音乐的色彩,它是渲染和修饰;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它是基础和动机。音乐,它乘着旋律的翅膀穿越倾听着的心灵,它用精巧的和声编织梦幻,它更以驿动的节奏展示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所以我们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就像没有韵脚就没有诗歌。音乐是岁月在歌唱,节奏是四季在轮回。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结,是音乐之所以有机行进,有规律和韵律,有动感和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说音乐是河流,节奏则是堤岸。它限制音乐,使之不因自由而泛滥;它引导音…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感受和传递的实践性活动,它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起伏、高低、强弱、快慢、急缓、张驰之分,这就是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要讲究节奏美,犹如音乐创作中需要以节奏的形式来体现美感一样.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节奏与教师对教材安排、组织教学的进程以及教师自身的授课语言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就这些因素,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节奏.  相似文献   

17.
"节奏"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表演的速度节奏"源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是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速度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相似文献   

18.
节奏是一个音乐概念,指的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  相似文献   

19.
节奏原本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课堂教学的节奏则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歌曲,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歌节律中的后重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什么叫节律后重原则,要讲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简略地谈一下有关节律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都是传统诗词格律研究中所忽略了的. 节律就是节奏规律,关于节奏这个概念,历来说法很多,有的专家作了简明的概括:“节奏,简单地说,就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变化.寒来暑往,这是自然的节奏,秋收冬藏,这是生活的节奏.只有重复而无变化,是单一的东西,无所谓节奏;只有变化而无重复,是杂乱的东西,也无所谓节奏.”①诗歌节律是一种语言节律,它是由各种语音特征的对立要素(如音的长短、轻重、高低及不同音色等等)通过有规律的重复变化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