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以下简称<冷>)中,没有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人生盛典,也没有叱咤风云、壮怀激烈的时代骄子,只有老牛拉车似的平庸生活和与之浑然一体的猫子、燕华等,情节模式没有戏剧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然时间为顺序的纷繁的日常生活.然而,池莉在<冷>中却成功地找到了武汉小市民生存的原生状态,并择用了符合这个阶层的人物、话语、视角、主题、叙事方法,从而使她这篇小说在全面认同这种市民的本相中,既为作品找到了广泛的阅读对象,也为<冷>的创作找到了新契机,但同时,<冷>由于对个体生命、庸常人生的过分张扬,使其缺乏一种震撼人心东西甚至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汤雪华是1940年代在上海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东吴系"女作家中的"另类",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她拥有了更平实睿智的平民意识,在她的创作中表现出对纯美虚幻爱情的消解,对凡俗现实人生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三毛的作品让人陶醉,让人感动,但她那凄楚的人生悲剧却也让人扼腕叹息。 是谁酿成了三毛的人生悲剧? 近读一篇介绍三毛的文章,终于找到了答案:她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元凶”的角色。我在责怪这位庸师之余,深感教师对学生一生影响之大,也深感自己肩负担子之重。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以叙写世俗琐屑的生活来还原生活的原生态,而被读者所知.而作为新写实小说家池莉以平民化的立场和一种芸芸众生的眼光在她的“人生三部曲”中,将一些人皆身历、人皆心受的琐屑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人生过程罗列出来,使之与生活的状况相接近.其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烦恼,但在烦恼中又自有解脱之法.她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本色的“体验真实”,不是改造生活和超越生活,而是认同现实和接受现实.  相似文献   

5.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吸血鬼热"。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动态交往的结果。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它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读者为之共鸣。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也是当代英国最受评论界重视和读者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人生颇具神秘色彩,终身未婚,却用诙谐而细腻的语言写出了一部部生动的爱情小说,为全球读者称道。作品也因此被一再改  相似文献   

7.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在里面找到一个饭碗。这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忠告,想必她自己是达到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通过她的小说作出了深刻的表达。她透过传奇性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世界的无情,人生的悲凉和生命的苦难;让读者窥探到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变态;让读者对她笔下那个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充斥着虚伪和欺骗的世界有了鲜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刘楚 《文教资料》2009,(18):104-106
迟子建的文本中充满了死亡的书写.现实中经历的人生惨痛,使她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去观照那些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认同.在人与"灵"之间、生与死之间,她的作品愈显深刻,反衬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1943年到1944年5月的小说进行了批评。除《金锁记》之外,他认为张爱玲小说有肤浅、华彩胜过骨干、题材狭窄等毛病;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予以反驳,阐述了她独具个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源于性格、人生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荒凉”主题为参照对象重新研读苏童的小说《红粉》,并从人物同历史的关系以及比喻和隐喻的运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苏童在这篇小说中对荒凉主题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傅雷既是著名的翻译家,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文章以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为基础,从论说缘起、得失、影响三个层面考察,分析傅雷论张爱玲的正确性和缺失性,从而给予傅雷的张爱玲论以一个科学的文学批评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完成于新中国文学界逐渐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神话化的特殊历史语境,这篇小说以谐仿古典爱情故事的方式,对新知识青年追求爱情的心态和责任能力作了冷峻的审视和批评,提供了一种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传奇>主要是女性的形象世界,但其中男性的精神与命运更直接地对应着没落、崩溃中的旧时代主流文化.作为另一条线索,它反映了中西文化对撞、交融过程中变革、"向上"进程之外的另一番景象,具有更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