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06,(40):80-80
冰火烛台;两插灯泡;“空”厨房;Placentero沙发椅;伸缩童鞋;“悬挂”闹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给新闻干事设个座”在该部党委会议室,有一把沙发椅,被同志们称为新闻干事的“铁交椅”。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小故事哩。有一次,党委召集营以上领导在会议室开会,请新闻干事殷正勤列席。当新闻干事带着采访本进来时,已经没有空位了,只好折身回办公室抄了一把木椅带进去。这时,部队长陈为如开了腔:“除研究干部问题的会议外,其他会议都需要新闻干事列席,所以应该再给新闻干事设把椅子。”陈部队长一句话,便有了这个同会议室内其他沙发椅一模一样的新闻干事“专座”。“等一等报道员”今年年初,该部组织工作组下连蹲点、这天,…  相似文献   

3.
出自设计师Cheol-Ki Jo之手的“自然”概念收音机堪称以一种“贴近自然”的方式实现了收音机音量和频率的调节:它上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称重区”,并配以相应的刻度显示,只要将类似鹅卵石的重物叠加到称重区上,就能调节收音机的音量和频率,重物的分量最终决定收音机的效果,从此收听广播需要记住的也许不是具体频率,而是重物的重量。设计师希望通过“自然”来让发达的现代通讯也能具备一点人性化的趣味。  相似文献   

4.
汪凯 《新闻实践》2005,(6):23-24
事件回放: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突袭厦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背着相机“搜街”,在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有人告诉他附近有一水坑,已经造成不少人摔倒,希望他能够报道此事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于是,柳涛拿着相机等候在那里,一个多小时以后,他终于拍摄到一个骑车人摔倒在水坑中的一组镜头(见右图)。  相似文献   

5.
在家用卡片相机滑盖设计日趋泛滥的今天,设计师YoungHwanKim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旋盖”概念相机。和滑盖设计需要双手操作不同的是,“旋盖”相机的镜盖以小角度旋转方式打开,只会露出镜头供拍摄之用,因此仅用单手便能稳定地握住相机操作拍照。  相似文献   

6.
刘丹 《新闻采编》2006,(1):18-19
柳涛“水坑摄影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评,也引起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事情的原委如下:2005年5月9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风雨交加,一个骑车人由于马路上的水坑而栽了跟头,摄影记者柳涛蹲点拍下了这个场景,随即在媒体上发布了相关照片,并被许多报纸和网站转载。此事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版面编辑是报纸的“设计师”。这话是有道理的。从某些方面来说,版面编辑确有点类似服装设计师。比如同一块布料,在不同的服装设计师手里,就会出现样式各异的衣服。在编报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内容的一整版的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手里,编出来的版面就大不相同。有的版面内容与形式和谐,给人以新鲜感、活泼感,能吸引读者;有的版面可能是一般化,板着严肃的面孔,给读者以呆板或“拼凑”的感觉。版面编辑设计版面的手段主要是:确定稿件在版面的位置和形式;版面的美化和新闻标题的制作。  相似文献   

8.
一、事件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当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各大报社,数家新闻网站都转载了新华社柳涛拍摄的这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数千条,在传统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记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  相似文献   

9.
听说过“金牌主持”、“金牌子探”就是没有听说过“金牌设计师”。其实,所谓“金牌设计师”自然是具备超越其它设计师的实力,并能得到其它设计师无法享有的优厚待遇的优秀设计人才。现实地说,“金牌设计师”不是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做到的。然而在行业内部提倡这种勇当“金牌”的精神恰恰是保障行业发展的重要软件手段,这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好比一支国际顶尖的交响乐团,乐团的每个成员最起码不会是低于“银牌”的乐手。所以提高国内平面设计师的个体素质,是缩短本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差距最应该踏踏实实迈出…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版面编辑是报纸的“设计师”。这话是有道理的。从某些方面来说,版面编辑确有点类似服装设计师。比如同一块布料,在不同的服装设计师手里,就会出现样式各异的衣服。在编报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内容的一整版的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手里,编出来的版面就大不相同。有的版面内容与形式和谐,  相似文献   

11.
潮流新品     
★悬挂“玻璃罩”冰箱这款名为“玻璃罩”的冰箱,出自设计师若阿基姆·奥斯卡松之手,其创意来自西方园艺中经典的钟形玻璃罩,小巧而精致,能直接悬挂在房间内,不仅是一件未来感十足的时尚装饰品,而且能省去安置冰箱的大量地面空间,还能让你抬手就方便地拿到食物。它的第二个独特功能是在黑暗中自行发光,让冰箱中的美食成为饥饿难耐的你眼中的“灯塔”。当然,将冰箱的悬挂高度提升到抬手距离之上,使用时需找梯子或凳子才能取到食物,还有利于减肥。★测重切菜板这款出自设计师吉姆·特默和杰斯·吉芬之手的概念型切菜板,在其表面有一个醒目的圆…  相似文献   

12.
去年5月9日,暴雨狂泻的厦门市街区,马路上的一个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一个叫柳涛的摄影记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用镜头拍下了一个骑车人摔倒的全过程。随后,他又在骑车人摔倒的水坑旁立了块警示牌。尽管如此,照片发表后,却遭到了公众舆论的指责,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一方认为:作为记者,柳涛只顾强调现场真实感却有悖社会道德和良心,明知下暴雨路面有坑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其职业行为中透露着“不可饶恕的冷漠”,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而另一方则认为:柳涛只不过是忠实地报道了新闻事实,尽了自己的职…  相似文献   

13.
《陕西档案》2012,(3):45-45
伟大的鲁迅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不那么伟大的设计师KimBobin等人,则创作出了从百叶窗到晾衣架的方便设计一Blindry:这是一个为小户型设计的多功能用具,平时可以变作窗户的格子,需要的时候翻转过来就能变成晾衣架。  相似文献   

14.
设计师作为设计的实践主体,理应也是理论主体,在双重主体的对话中发展设计研究的优先性话语内容。但这要建基于设计师能够对“设计作为研究”的力量形成意识。布伦达·劳雷尔在《设计研究:方法与视角》中汇集不同设计师的研究,揭示出一种区别于非设计师主体的研究范式。劳雷尔并没有规避设计师非概念性、非学理化的语言特质,但致力于让我们看到这种经验性话语背后从“人”“形式”“行动”“过程”4个方面拓展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市面上的学步车实际上对幼儿学走路没有帮助,科学研究显示,学步车本身承担了大部分的重力,幼儿腿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设计师Wilson Song为此设计了这款名为“跳越宝贝”的学步车,它围绕着幼儿座位周围设置有一圈弹力装置,可以根据幼儿或坐或立的姿势给予相应的支撑。全新的“弹跳”运动模式使学步车就像一款特别设计的蹦床,能让幼儿以“跳越”的方式前进。相对于传统产品而言,这一新颖的设计更有利于锻炼幼儿腿部肌肉,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学会走路。  相似文献   

16.
“鲜花”灯     
出自设计师Ha—Na Yeom之手的“鲜花”灯以一种整洁轻快的方式,将自然气息和人类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整个灯外形就如同在一面墙上镂空雕出了一个灯泡,而摆放在其中的鲜花,除了美观之外,更独创性地起到了灯开关的功能:只要将鲜花放置在中空的灯泡中心,“鲜花”灯的灯泡轮廓线便能亮起,看着轻盈的灯光和美丽的花儿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设计师约翰一普瑟尼采尼打造这款“月神”手表的灵感,来自施华洛世奇对水晶之美的专业理解,以及国际珠宝品牌升丽婷(Signity)对于宝石的独到品味。从外形上看,“月神”就是一只镶嵌有耀眼宝石的水晶手镯,而在惊艳简约的外表之下,设计师也非常巧妙地整合进了手表的功能:当需要查看时间时,只要同时触碰手镯上的两个触点,时间数字就仿佛梦幻一般地悬浮在水晶之内。  相似文献   

18.
潮流新品     
“最后一滴”马提尼酒杯设计师李·费恩之所以要将这款别致的马提尼酒杯取名为“最后一滴”,就是想要让品酒者体会到美酒饮尽而意犹未尽的境界。在酒杯的正中,悬浮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深蓝色“杜松子酒滴”,让人能感受到只属于“最后一滴”的永恒体验。除此之外,酒杯采用蓝色玻璃精工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19.
想不起什么时候设计圈就流行着一句话,叫“全民皆平面”。满世界似乎都是设计师,吃饭、乘车的时候耳边也经常充斥着Photoshop、Illustrator、PageMaker什么的,好似王朔文中“有请作家吃饭的吗?”,“听说了吗?据说全城的流氓都改行当作家了……”一般。最初是一帮玩高科技的IT人士加入了设计师的行列,他们的本钱是可以玩转搞设计的人玩不转的计算机,后来有的客户就下海做设计师了,再后来经常给我取片送片的外地小女孩也辞职做设计了,再后来的后来我身边的各行各业人士改做设计的人就太多了,多得惨不忍睹。从业人数多了,竞争更加激烈,在客户的淫威之下,我的费用一降再降,我经常在想,如果我会编程,打死任何与我无关的人,我都不做平面设计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设计师,周子书闯入了一块敏感的区域。他改造了北京的一间地下室,让这个原本充满灰暗气息的空间变得靓丽而有趣。如今,他计划扩大自己的实验,企图让居住于地下室中的人们不再被歧视,让“地下”与“地上”能相互沟通,最终让双方相互尊重各自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