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资源和文化宝库,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介绍了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存在传承观念落后、传承内容单一、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缺乏等问题,提出了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需要转变传承观念、设置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目的抽样对江苏省8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对传承人行为动机进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路径.结果显示:1)对于项目最初的喜欢和选择是传承人坚守传承的动力源;2)"身份"、"责任心"、"认同感"是传承人传承行为的条件和保障;3)"荣誉感"是传承人参与项目和传承行为的"价值追求";4)在传承路径上,除政府支持、专家研究以外,更需要项目所在地的乡村宗族组织、大学生村官以及对传统文化富有热忱的退休教师、干部等群体借助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平台,最终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救赎,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从文化生态改变、传承人状况、传承人的保护方式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提出推广传承人的群体化、营造文化空间、加强学校教育来维系与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原真性",强化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的保护;第二、注重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注重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强化活态载体:"传承人"的保护;第四、加强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创新文化的合理运用,把握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第六、强化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第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安徽池州傩戏传承人培养存在政府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有限、培养方式单一以及传承意愿不强等诸多问题,文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索安徽池州傩戏传承人培养途径,通过增强传承人意愿、搭建传承培训平台以及建立传承人协同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池州傩戏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理论探讨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环境的变迁、实践舞台的缺失、武术竞技化的发展以及传承观念和方式的制约,影响了我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认为可以通过立法保护、保护传承人和生存环境、应用数字技术、建立武术博物馆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保护模式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高级形式和有效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口述史等方法,梳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总结其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重要实施路径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开发路径、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品经营路径、文化生态主导下的示范区建设路径、文化传播主导下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10.
嵌瓷是潮汕地区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晚清民国时期孕育了吴丹成、何金龙及苏清平等大师,奠定了今天潮汕嵌瓷的三个派系。由于学艺周期长、工作辛苦、回报率低及工作不稳定等原因,当前嵌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国家级传承人通过建立博物馆、改进技艺与培养年轻传承人等方式破解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根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活态传承。目前瑶族刺绣已建立比较完备的传承人体系,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传承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建构由抢救性保护、赋能激励、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机制十分必要,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营造一个良性的“活”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现存的殷巷石锁技法有三十六种,参与者以男性为主,且学历偏低。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诸多困境:第一是人才断层;第二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缺失;第三是交流平台被打破。要实现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做到加强人才培养和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殷巷石锁的理论研究及建立新型的石锁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云南苗族芦笙舞是云南省公布较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苗族芦笙舞多数在苗族传统的节日庆典与祭祀活动中进行,空闲时间跳芦笙舞的情况较少,外出比赛与旅游表演中跳芦笙舞的情况更少,固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苗族芦笙舞申遗保护对象较集中;2)政府职能部门政策及监管力度不够;3)苗族芦笙手及芦笙舞传承人在逐步减少;4)苗族芦笙舞传承方式以民间传承为主;5)苗族同胞对芦笙舞的健身效果认知有限;6)苗族芦笙舞套曲记载不全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从民族教育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也是研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了民族教育如何在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 同时呼吁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思维等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人文三方面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通过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布了系列文书和政策,这些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在某种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因此,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以及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是当前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当前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际发展情况仍有欠缺,为此对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非遗现状方面,总体规划不足,缺乏理论研究和保护意识,传承人才缺失,对舞龙舞狮进行盲目建设,经济价值开发效果不佳。传承发展方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平台和品牌效应,持续性培养传承人才,顺应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充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推进舞龙舞狮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