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秦史钩沉     
自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在长达一百三十余年的时期内,我国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建立了许多短暂的政权,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这一段历史,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西秦,  相似文献   

2.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地方长官。为了控制凉州达到割据目的。张轨首先运用“以王命凉州”策略,以此得西晋皇室的支持。同时,他大力笼络凉州地方大族,以使他们拥护自己。张轨在凉州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置流民,同样也获得凉州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凉州已经成为张轨及其后世子孙的天下,形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开创。  相似文献   

4.
西晋都督制度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魏晋南朝都督制的发展过程中,西晋是一个关键时期。都督制度何以能在西晋前期有助于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统一?而八王之乱后又怎样转化为中央集权的对立物,变成都督兴兵作乱的工具?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西晋在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后,很快土崩瓦解。西晋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四世纪初,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在内乱与外敌入侵的夹击下走向崩溃。在此后的一百余年中,中原大地上各族政权如走马灯般登场又谢幕,是为“五胡十六国”。最终,蛰伏于代北的拓跋鲜卑携朔方之气南下,扫平群雄,统一北方。新生的北魏政权很快面临历史的抉择:是保持原有的部落血缘体系,维护本族旧俗,还是融入汉魏以来的中原政治传统,转型为中原王朝?站在历史风口上的孝文帝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将北魏卷入了冲突与交融的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一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出现了各族统治者混战割据的局面。其间,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蜀地的成汉,史称“十六国”。因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所建,故习惯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政权,既非同时并存,也不是前后相承,而是交错兴亡,这段历史也就因此而显得混乱纷杂。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财物而进行了长期、频繁的战争,加上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残暴,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中…  相似文献   

8.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反面人物?首先,是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总是将统一全国后的封建王朝奉为正统。若出现同时建立的封建政权,总要确定一个为主体,作为继承国家政权的正统势力.其他则为“后窃”、“偏安”之类。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演出力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西晋统一后,将换作为正统是理所当然的、和K史记》、《汉书)、\后汉书Z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三国志卿等趣为正统。作者陈寿.本是蜀汉东观秘书郎,曹魏灭蜀汉并被晋取代后,他作了西…  相似文献   

10.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西晋平吴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抚江东士族,并大力吸引江东士族投身于政权建设,江东士族经济选择,走上了西晋政权合作的道路,成为维护西晋政权、稳定江东的重要力量,最终为东晋立国江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魏晋南北朝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凡369年(如果从213年曹操封立魏公起算,为376年).300多年间,除西晋(265年至316年)曾维持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很多民族首领率部众入迁中原内地,倚仗当地个民族之间教育和文化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是促成这期间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魏晋南北朝,汉族建立的各封建政权都依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基本框架设立学校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推进,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立有新的发展.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224年)“夏四月,立太学”(《三国志·魏书·文帝  相似文献   

13.
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直到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才又重新走向了统一。但隋王朝二世而亡,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短命政权之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14.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5.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西晋末年,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同室操戈,连年征战,使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衰竭。永嘉之乱后,晋室流离江左,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贵族,拥兵入据中原,割据称王,北中国进入了连年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在今甘肃河西立国的五凉政权,自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张轨为凉州刺史起,迄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相继统治河西近140年。五凉政权虽僻处一隅,国运短祚,但对河西文化的繁荣和史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五凉史学,上承汉魏西晋史学发展之余绪,下启北朝史学之兴盛,史家众多,史著颇丰。但在封建正统史家心目中,五凉政权被视为私署,其史学亦备受冷落。从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开始,至新、旧《唐志》、《崇文总目》均以“伪史”目之,《隋书·经籍志》更以“霸史”次第五凉史籍。对此,唐刘知几曾说:“及隋氏受命,海内为家,国靡爱憎,人无彼(?)。而世有撰《隋书·经籍志》者,流别群书,还(?)阮  相似文献   

17.
兵户亦称士家、兵家、营户和军户、凡世代为兵之家是为兵户。兵户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形成于曹魏。两晋时期司马氏政权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专制统治地位,保证军队里有一定数量固定兵力使用和兵源的供应,于是就发展了曹魏的兵户制度。本文就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原因、条件和兵户社会地位为何卑贱诸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一世族地主占有大量劳动人口,致使国家编户日益减少,兵役来源不足,是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首要原因。在世族地主支持下建立的司马氏政权,完全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世族地主依仗特权地位,在兼并土地的同时,又大量兼并劳动人口。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①。官至将军  相似文献   

18.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1991年10月第1版),第200页的插图,是一枚“大顺通宝”,并指明是“大顺政权货币”。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建都西京(西安)后所铸币名“永昌通宝”,而“大顺通宝”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之币,两种“通宝”皆以年号为名。插图说明“张”冠“李”戴,当系将年号国号混淆所致。  相似文献   

20.
304年(晋惠帝永兴元年),在汉族流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一向称臣于晋的匈奴贵族刘渊打起了“汉”旗号,加入了反晋斗争的行列。时隔七年,一直与晋为敌,伺机就向内地进逼的鲜卑慕容部贵族慕容廆却打起了“晋”的旗号,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俨然以晋室忠臣自居。这个时候,少数族的统治者所以要打出“汉”旗号或者“晋”旗号,根本原因在于:1.他们都想乘晋室内乱,尤其是流民起义大大削弱了西晋王朝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统治政权;2.由于他们自身实力较小,因此想借助上述旗号蛊惑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流民,求取他们的支持;3.上述旗号的出现决非偶然,“汉”旗号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晋”旗号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因此,由“汉”旗号到“晋”旗号的变化,正是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这就是本文企欲阐述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