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读《楚辞.九歌》,拟就古今训释的某些疏失略作商榷。所讨论的《九歌》语词(加着重号者)如下: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远举兮云中”。三、《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四、《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五、《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义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中,最后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相似文献   

3.
读唐人刘(饣东)所撰《隋唐嘉话》,觉得有几个词语似可一说。今不揣翦陋,公诸同好,以求指教与是正。 [医局]《隋唐嘉话》卷上:“宋谢脁诗云:‘芳州多杜若。’贞观中,医局求杜若,度支郎乃下坊州令贡。”今按:杜若,香草名。一名杜蘅、杜莲、山姜。《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谢脁诗句盖由此化成。度支郎,度支郎中的省称,官名,掌贡赋租税,量入以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5.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6.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7.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8.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诗歌开头,湘君即抒发了对湘夫人的一见钟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如此令他心动,使他着迷。希冀着能再睹她的芳颜,他登高远望,可是佳人已逝,跫音不闻,不禁忧心忡忡:她究竟会不会接受我的追求呢?此时,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际,置身于秋风洪波木叶之中,在先秦以秋为嫁娶良时的社会背…  相似文献   

9.
秋风、流水、离人论“情语”与“景语”者很喜欢引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中有景,景中有人。满纸的风波,满眼的落叶,满怀的秋思,满天的离愁。从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世界万物,其形象无不有色,其景境无不带彩。这就决定了文学描写中色彩描绘的重要性。没有色彩描绘,形象无法展现,意境无法开拓,内含的情感也难以揭示。故此,古往今来,写景诗文多重视色彩描绘。《诗经》即有“瞻彼淇兮,绿竹青青”(《工风·淇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等句,勾画出了鲜艳明丽的形象。至于《楚辞》中的“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九歌》),“青黄杂兮,文章烂兮”(《橘颂》)等句,则已经注意到色彩的交织映衬。到了唐诗宋词,颜色形象的调配达到了十分高妙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1.
尸位素餐,指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即占据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尸”,《说文》上解释说:象人卧之形。尸位,就是居在其位却不做事。《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尸利,尸禄,尸官都与尸位意思相近。素,空。素餐,谓不劳而坐食。《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见之于《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13.
在古诗文中,太阳和月亮的别称出现的频率较高,现分别归绾,以助学生自学文言文。太阳的别称 [旭、旭日](初出的太阳。) ①南朝·谢朓(宋海陵王墓铭》:“西光已谢,东旭又良。”②西晋·傅玄《日升歌咏》:“逸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 [暾](tūn初出的太阳。) 战国·屈原《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旸](yáng,初出的太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课文《云赋》引用了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的诗句。编者对其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  相似文献   

15.
1.通称奴隶主贵族。《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即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6.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17.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18.
拜读郑文先生的《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①一文,受益良多。唯郑艾先生言《楚辟·九歌》所写的“东皇太一”就是“大乙”(汤),似街有商榷余地。郑文先生说:“就现存有关成汤的材料说,他在商朝,不但是受天命的人王,而且是执掌宗教权力的巫师.在他死后,被好鬼的殷入升华为神,是很自然的.”郑文先生接着引用《庄子·大宗师》、《楚辞.远游》、《左传·昭公元年》等资料,说明传说、高辛氐之二子等,就是入而成星的例子,来证明“后人进一步把神化了的扬升华为列星,这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20.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