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二课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同版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也说:"商鞅下令‘为田开阡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第19页介绍“商鞅变法”:“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丞为副县令,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这里言及“乡镇”为县下所辖基层行政单位。是也?非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述商鞅推行新法、严厉打击贵族保守势力时说:“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气焰。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相似文献   

4.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6.
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材中的“商鞅变法”一课与传统教材有几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惑。本人查询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7.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8.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9.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10.
安耀辉老师的《蒙毅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一文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页的表述“逼令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蒙毅自杀”.理解为“教材认为蒙毅是自杀而死”,应该说安文结合《史记》记载,考证蒙毅不是自杀而死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安文误解了教材表述,教材说“逼令蒙毅自杀...  相似文献   

11.
商鞅的法律思想是其变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突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迎合了秦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愿望,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冲破奴隶制羁绊的政治要求,尤其是他的“重罚”思想,对当时推行新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法家学派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商鞅法律思想的内涵、历史根源及其对我们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2009年版,第31页)在介绍汉字书法艺术时。采用的标题是“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笔者以为,把“出鬼入神”改为“出神入化”更加贴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初中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49页)对商鞅之死的描述是:“……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78页)亦持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14.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15.
岳麓版《历史》必修2教材第109页写道:“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而人民版历史必修1教材第165页写道:“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关于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说法截然不同.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相似文献   

16.
《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怎样理解?窃,私自。在文言中,向别人特别是向上级或尊长表示个人意见时,常用“窃”字,含有自谦的意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中的“移风易俗”指什么?移风易俗,这里指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风俗习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相似文献   

17.
一、挖掘教材活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若教材本身具有新颖性,教师在讲课时只要如实地把知识传授出去即可。若教材本身是枯燥的,则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新颖、活泼的因素。《商鞅变法》一课,教材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教师在讲述时,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从秦国被歧视到秦孝公发愤图强,  相似文献   

18.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现行中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废井田 ,开阡陌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及“燔诗书明法令”。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建立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大起来 ,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 ,除此而外 ,秦国强大还有另一重要原因———秦国实行客卿制。这也是秦国政治上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图说改革史     
请思考: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2)图3是秦国廷议变法与商鞅舌战图,简述其历史影响。 (3)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但商鞅却遭到了车裂以殉的下场,分析其原因。概述“商鞅已死,秦法未亡”的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你能得出什么以沃?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