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有“客儿罕荅忽塔”(“ker qandaqu ta”)一词,其旁译为“怎满立的您”。海内外《秘史》学家对这一词的解读大相径庭,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亦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罕荅忽”为被动态形容动词,紧随其后的“塔”则为表示这一形容动词第二人称复数的附加成分;其旁译“满立”乃误,应校勘作“被满意”为宜。  相似文献   

2.
凡读过《元朝秘史》的人,都知道该书正文是由汉字音写(一般称“音译”),每个字和词的俗语直译(一般称“旁译”)以及适当段落的俗语节略意译(一般称“总译”),共三个部分(可合称“汉译”),计十二卷,近三十万言.组成举世罕见的奇文.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蒙古秘史》旁译中出现的“鹚老鸟”一词的对应词toqura’un及汉语方言土语材料的分析,认为“鹚老鸟”所指的鸟,不是鸬鹚或秃鸟,而是鹤,更准确地说是灰鹤或蓑羽鹤。进而对“鹚老鸟”的词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内蒙古东西部汉语方言中的“鹚老鸟”借自阿尔泰语系语言,确切地说是来自蒙古语的tooruu。  相似文献   

4.
蒙元硬译体是夹杂蒙汉两种语言与语法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统称为“元代白话”。笔者探索了蒙元硬译体对《蒙古秘史》翻译的文字运用、语法、旁译、总译、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蒙古秘史》的翻译深受蒙元硬译体的影响,是从蒙元硬译体的翻译方法相承而来。  相似文献   

5.
《秘史》第201节中,札木合在他生命的尽头,面对昔日的安答帖木真,说出了包括自己致命弱点在内的肺腑之言。其中,有一句蒙古语,其汉字音写为“额篾米讷朵抹黑赤”。当时的畏吾体蒙古文字词首a和e音书写形式完全相同,因此,“阿马”(ama,嘴)和“额篾”(eme,老婆)二字是同形字,结果汉字音写者似将畏吾体蒙古文的“阿马米讷朵抹黑赤”误读作了“额篾米讷朵抹黑赤”。  相似文献   

6.
明·朱有火敦《桃源景》剧中有一句出名的骂人的蒙古语“得娄吉邻母剌失(骨)”,从来中外学者于其含义何似,均感迷惑不解,成为考据家的一个难点。本文就“得娄”、“吉邻”、“母剌失”三个蒙古语词分别加以考订,为之疏通证明,进一新解  相似文献   

7.
方龄贵先生在《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中 ,考释了出现在元明戏曲中的 114个蒙古语词的汉义。这一成果在学界功不可没。然而某些结论还有商榷余地。本文拟就该书考释的两个蒙古语词阐述个人意见。关于“哈剌赤”,方先生认为 ,它的汉义为“执掌黑雕旗的人”,而我认为 ,“哈剌赤”,当指勇敢强悍的兵士。方先生在解释曲文中的“莎可只”这一蒙古语词时指出 ,“莎可只”中的“只”是汉语 ,而我的看法是 ,“只”应看作是蒙古语动词词干“莎可”之后的语法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8.
浑脱古代蒙古人不仅善于跃马弯弓,而且颇有浮水渡河的本事。在游牧和征战的生涯中,蒙古人不时遇到河川。严冬,他们踏冰而过。夏秋,他们找水浅之处涉足。水深怎么办?他们制造和使用皮囊或船筏浮渡。草原上的骑士在急流险浪面前也是英勇无畏的。1221年,花剌子模算端札阑丁被蒙古军围困于申河河畔,屡行突围,最后一次冲击,蒙古军后退一步,“札阑丁忽回马首,脱甲负盾执纛,从二十尺高崖之上,跃马下投,截流而泳。”成吉思汗见此情景,认  相似文献   

9.
《蒙古秘史》作为一部战争史,是蒙古民族得天独厚的关于当时战争的“实录”。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丰富的军事思想,留给人们的是关于古代军事科学的宝贵财富。“合剌合勒只惕会战”与“蒙古灭乃蛮部之战”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期两次重大的决战。本文通过这两次战争,剖析了《秘史》的作战指导原则和素朴军事辩证法思想,同时对其战略、战术的奥妙也进行挖掘与探讨,认为《秘史》中反映战争活动的军事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及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一、十五卷本《元朝秘史》《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本系蒙古大汗的皇家秘典,书藏金匮石室者百余年。及至明洪武年间朝廷将它作为训练译员的语言教材予以版刻,遂逐渐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1.
《蒙古秘史》汉字音译本中,有二十几个双元音韵母的汉字,且多出现于“兀”等元音开头的汉字之前。本文认为这二十几个汉字与其后出现的元音开头的汉字一起,音译着中世纪蒙古语的双元音。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现代蒙古语诸方言里,对应于书面蒙古语“(?)”(e)元音的元音,大体有[e]和[(?)]([(?)])两个。此外,《元朝秘史》中注写蒙古语/e/和含有/e/的音节的注音汉字韵母的现代北京音,也分为-e[(?)~(?)](如:额格扯者赫客等字)和-ie[ie](如:别迭列蔑捏帖也等字)两种。另外,八思巴文中对应于书面蒙古语“(?)”(e)的字母也有两个。那么中世纪蒙古语(或古代蒙古语)中是有e、(?)两个元音,还是只有一个元音;如果是一个元音,那么他的音值是前元音还是央元音(或后元音),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3.
1206年,成吉思汗授封札剌亦儿部木华黎万户一职,并令其“子孙传国,世世无绝”。之后,虽然承袭“国王”者即继任万户,但其势力却日渐削弱。入元后,因战势所需,札剌亦儿部勋臣又多受任蒙古军万户,从而逐渐替代了早期万户。在授封万户的同时,于成吉思汗建国初及其季年,又编组为若干札剌亦儿千户。然而,受蒙元一代奉行不替的签军制而分戍他处或留居食邑以及几度汗位争夺,加之北元初期南北对峙、东西蒙古势力消长等因素的影响,札剌亦儿千户也随之有所变迁。  相似文献   

14.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在考察“中国”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得出高丽人“中国观”的两个特点,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同时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并分析形成高丽人这一“中国观”的原因及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同时,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5.
“札答”一词见于《蒙古秘史》第143节,是为蒙古人在战争中使用巫术的较早记载.然考诸中西文献,可知此巫术源远流长,不仅见诸中国古代北方诸多游牧部族中,在中亚、东北亚中亦颇流行.据《魏书》记载,我们可将在战争中使用札答术的事例上溯至公元5世纪.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将其功用从战争拓展到生产、生活、医疗及长途旅行中,这是应当予以正视的史实.  相似文献   

16.
四、关于《蒙古秘史》中的哈萨克族源及部落记载《蒙古秘史》中,有关于哈萨克族蒙元时期及更早期的大量记载。比如关于克烈(客列亦惕)、乃蛮、篾儿乞惕、札剌亦儿、钦察、弘吉剌、康里、葛禄罗等哈萨克部落。在以往的认识中,把这些哈萨克部落划归蒙古人,进而被近人认定为蒙古族。显然这是一个历史认识的误区。纵览整个北方草原民族发展史,在匈奴强盛时期,许多民族都以匈奴自称;后来突厥强盛时,许多民族又以突厥自称;之后塔塔儿人强盛,复以塔塔儿人自居,在汉文献中有时又称作鞑靼,迄今有的文献还将蒙古人混称作蒙古鞑靼。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的…  相似文献   

17.
“战俘奴隶”,历来是奴隶的一个主要来源,如前述孛端察儿曾将统格黎河边的“一丛百姓”“掳将回来”,并把其中的一些人做了“茶饭使唤的”(《元朝秘史》第三九节),成吉思汗破篾儿乞部、塔塔儿部时,亦曾将部分俘虏“做了奴婢”(《元朝秘史》第一一二、一五四节),但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的俘虏都将变为奴隶,也决不能用战争次数的多少和俘人数量的多少去论证奴隶的多少,因为,大量史料表明,当时的胜利者们处理俘虏的力式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做为蒙古民族的古典历史、文学巨著,是以《元朝秘史》为题,知名于世的。然而,这部幸存于今,稀世珍籍的准确题名问题,也和蒙古史的某些称号问题同样,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看来,这里也有“正名”的必要。现就《秘史》题名问题,拟做若干探  相似文献   

19.
“原来”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未经改变的事物,二是表示发现真实的情况。这个词本来写作“元来”,如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宋赜藏主编著《古尊宿语录》:“仔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后来,“元”字改“原”,这是什么原因呢?清代学者郝懿行在《晋宋书故·元由》中说:“论事所起,或言元来,或言元故,或言元旧,皆是也。今人为书,元俱作原字……盖起于前明初造,事涉元朝,文字簿书,率皆易元为原。”为什么“事涉元朝”便要“易元为原”呢?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这个封建王朝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推翻。明朝建立后,  相似文献   

20.
1217年,木华黎以太师、国王身份,奉成吉思汗“太行以南,卿其勉之”的特殊使命,率领蒙古左翼军,开始全面经略中原汉地。而河洛、山东一带作为汉地腹心,无疑成为蒙古人马首所向。其间,木华黎父子,凭借武力首降东平。继而,札剌亦儿等蒙古诸部功臣留驻东平,开始徙驻中土。札剌亦儿功臣移驻中土与朝廷调整投下封邑,重新配置封地、领民及封君权益,无不影响着东平路的沿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