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每次考试结束后,考场外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学生一拍大腿:“呀,又马虎了!”对于马虎的原因,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是性格或态度方面的问题,觉得马虎是由于孩子天生就是个马大哈,是个急性子,或是由于对于学习、作业的态度不认真导致的。元认知干预技术课题组在金洪源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多年在校临床实践,运用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对中小学生出现马虎现象时的认知结构进行剖析,从而对马虎的心理机制有了新的科学解释:马虎是一组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在自动运行,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一种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矫正:即在做容易马虎的问题时,加入策略性知识来监控个体的思维,指导个体对这一问题加以注意,并按正确的程序和步骤来做题,通过多次练习、强化使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形成一种好的审题、做题、抄写、用草稿纸等习惯,最终改变马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天,字典公公正在办公,句子族长进来说:我这里缺少人手,你能不能帮我找个合适的词语?字典公公看了看句子——小明()道:‘我不是故意的。’笑着说:这好办,让‘分辩’帮忙最合适。于是,他让站在身边的小马虎去词语族叫分辩过来。小马虎答应一声,一溜烟儿跑了。很快,小马虎领着一个词语回来了,字典公公一看,哭笑不得地说:小马虎啊小马虎,你叫错了。小马虎不解地问:我叫的就是‘分辨’啊!字典公公解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非常马虎的孩子:做事马虎——老妈让我买醋,我却买成了酱油;学习马虎——圆周率是3.14,我写成31.4;写字马虎——每次作业写得龙飞凤舞……爸爸、妈妈、老师不止一次叫我改掉这些坏毛病,可我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这天晚上,我睡得正香,迷迷糊糊地来到一座城堡前,只见上面写着“马虎王国”。见到这四个字,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在这里没人说我马虎了吧。我走进马虎王国,看到每家的匾额上都有“马虎”二字。走着走着,我觉得有点饿了,便走进一家饭店,点了几道小菜。过了两个钟头,菜才端上来。我赶紧拿起筷子品尝,嘿,不是味精放多…  相似文献   

4.
很多中学生都有马虎的毛病,你怎样看待马虎呢?1.马虎,是一种生活“小节”吗?2.学习上最可怕的是“不会”,由于粗心大意没考好,算不了什么。3.“粗心大意”非改不可吗?4.自己“挺聪明的”,就是经常因为马虎出错,是这样吗?5.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和人生发展是反比例的关系吗?请你选择,答案为“是”或“不是”。看看你怎样选。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7,(3)
我叫徐帅虎,从小到大,家里人都叫我“马虎”.因为我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出门不是忘了带钥匙就是忘了关门,做作业经常看错题,写错答案,在班里值日扫地也没别的同学搞得干净,现在老师和同学没有人叫我“徐帅虎”,都喊我“徐马虎”.以前我习惯了别人这么叫我,“马虎就马虎,做事干吗要那么较真,多累呀!”现在长大了,每次听到别人叫我“马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而且做事马虎这个毛病对我的学习也带来很多麻烦,成绩越来越差了.郭妈妈,我怎么才能改掉这个毛病呢?  相似文献   

6.
一天,“洲”和“州”拖着小马虎到字典公公面前告状,说:“粗心的小马虎经常把我们用错。”字典公公劝它们:“请你们不要争吵,待我把你们的意思和使用范围讲清楚,小马虎就不会用错了。”  相似文献   

7.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即日。”“经过努力,马虎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连启事也写得文绉绉的,”聪聪看了不禁夸  相似文献   

8.
“马虎”与“马马虎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都用来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等. “马”和“虎”这两种哺乳动物,一属草食,一属肉食,也算得上是一对“仇敌”了。怎么会把它们的名号扯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  相似文献   

9.
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中,经常会接待学生或家长前来咨询如何克服学习马虎的问题.马虎是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平时的作业到中考、高考;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学习中尝过马虎苦头的不在少数.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马虎?其根源何在?学习马虎表面看起来是粗心所致,其实,马虎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本文拟对学习中的马虎现象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剖析,究其原因,查其危害,探讨克服这种“顽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为什么总有科学生混淆“周长”和“面积”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图形的“周长”“面积”都学完之后。尤其到高年级,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混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例如求“周长”时学生套用“面积”公式,周长与面积的“单位”相混淆.面积单位不写“平方”等。是学生马虎吗?学生马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 即日。”  相似文献   

12.
马虎粗心是孩子学习中的拦路虎,对这个问题,家长不习惯深究原因,只是一昧地焦虑担心。多数妈妈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马虎束手无策,可谓谈“虎”色变。细究马虎,有两种情况,真马虎和假马虎。所谓真马虎,即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做事不够细心,导致错误百出,属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的不好现象。而假马虎并不是由粗心所致,而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或对知识掌握不牢,只能凭主观臆断去解,导致错误出现,或者孩子情绪不能自控,人坐在这里,心思没有在学习上也会漏洞百出,表现出马马虎虎。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马虎”,首先要搞清楚“真假马虎”,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联合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这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学生是有厌学情绪的。一、学生的厌学现象分析1.兴趣和态度方面。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理解不透,感到数学抽象,枯燥乏味,压抑了求知的欲望。2.情绪和情感方面。表现在因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班现象”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毕业班现象”是指与高校毕业班学生相联系的一种特有现象,主要表现为:最后一学年学生的情绪比较焦虑,中心任务向寻找工作、签订就业协议转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大大下降,课堂教学出勤率低,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情绪受到影响,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宽松并富有弹陛,其结果是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毕业班现象”虽然已经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5.
我家小孩刚上小学时,作业马虎了事,字迹潦草,不能按时完成,有时干脆不做作业,老师捎信让我到学校去一趟。我看了孩子的作业,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满肚子气,心里焦急万分。最后和老师协商,孩子的作业先由家长签字,后交老师批改。这办法真灵,从那以后没有发现孩子作业拖拉、马虎的现象。我们家长非常高兴,每次都很乐意地给孩子“签字”。但到小学三年级时,孩子对家长“签字”渐渐产生反感情绪,每次作业不像以前那样主动叫家长给他签字,而是变成家长要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的感受;一手好字,能透出一个人内在的涵养、气韵、学识、风度。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作业量加大,书写速度加快,书写马虎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种坏习惯,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导"和普遍性的"教"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导——积极引导,培养与激发写字兴趣导,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1.说教法。即通过正面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写字水平是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日"同文同种"一说,流传甚广,尤其是一般国人对此说颇为认同。尽管有少数智者痛陈其非,但是介于中日之间恩怨交织的关系,其影响所及甚为有限。究其原因,国人盲目的自豪感、马虎的认知观、虚伪的面子观等劣根性是这一现象的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刘湘玉 《山东教育》2012,(26):26-27
教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堂上应该就是一部耐读的书。他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每个细小的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都会给学生一种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当言行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影响了教学美感与效益。一、不要说无用的话:不紧张,不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他人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该人原先的情绪,造成情绪互动现象。这就是情感效应。这里要说的是,凡大赛或公开课的执教老师,课前都有或多或少的心  相似文献   

19.
国内某知名杂志曾裁有《情绪好学习效果佳》一文。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有句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一直是与‘苦’字连在一起的。但最近的研究认为。要使学习更有效果。应提倡‘乐’字。”紧接着该文作者引用联邦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情绪越好学习效果越佳”这一论题。然后,大声疾呼要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才好。  相似文献   

20.
形容一个人做事草率、不认真,常常用“马虎”或“马马虎虎”;对处事敷衍、粗心大意的人,我们也往往称之为“大马虎”或者“马虎先生”。你知道吗,“马虎”这个词,相传还有一段凄惨的故事哩。据说宋朝京都有个画家。有一次他即兴画虎,刚刚画好一个虎头,这时有人来求他画一匹马。他嫌重画费时又费事,就在刚画好的“虎头”下面又画了个马身子,求画人不解,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回答说:“马马虎虎吧,反正都是大个子动物,也差不了多少。”求画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很是生气,没有要这幅画就走了。谁知画家倒以为这是自己的发明创造,竟然把“画”挂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