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汉语》326页:“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等于‘所食’,指‘吃的[东西],而不等于‘食者’。”这种说法不一定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下面仅从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中举几个“所……者”≠“所……”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3.
文言“所〖KG-*5〗·〖KG-*5〗介〖KG-*5〗·〖KG-*5〗动”式的“所”的语法功能是附着在“介〖KG-*5〗·〖KG-*5〗动”这个状谓词组上起助词的语法作用,而传统观点却认为它是后面的介词的前置宾语,这是既不能自圆其说,又不符合文言文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4.
新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诗经·邶风·静女》,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解释为:“赠我牧场白茅草,美妙异常放光华。”并且注释“洵”字为“诚然,实在”之意。此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疑义。关于“洵”字注释,最早当属东汉郑玄之笺:“洵,信也。”后人笃信郑玄这一说法。现今几乎所有《诗经》注本,像《辞海》、《辞源》等  相似文献   

5.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姜有荣先生在《语文试卷中的五处硬伤——与高考命题组商榷》(沈阳《招生考试通讯》,2002.9)一文中指出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0小题A选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犯了杂糅的语病。  相似文献   

7.
试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也/都……”的功用主要是连接单句内部的两个成分。承上的“也/都”位置只固定在谓语之前,启下的“连”,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在宾语、状语和谓语之前和谓语连接。“连”在哪个成分之前就强调那个成分。“……也/都……”与“连……也/都……”除在连接谓谓时用法有些不同外,连接其他成分时用法相同,只是后者比前者表示的意义更为强烈,有极尽之意。这种关联词语的主要功用是: (一)连接前置宾语和谓语(1)不过只要你到了那边好好地服侍冯老太爷,日子也并不怎么难过,倒强似嫁一个贫家男人,连衣服也顾不周到。(巴金《家》) (2)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8.
论“所……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虚词里,最难对付的,莫过于“所”、“者”二字;而“所”后面粘附一个“者”字,构成“所……者”结构,就更见其难解。“所……者”结构的性质和语法作用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要正确认识“所……者”结构,关键是先要解决“所”和“者”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同时还要依靠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为佐证。多年来,不少古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为了探索“所”、“者”,虽付出了极大的劳动,取得不少进展,但始终未能把握关键,中其肯綮,所以继续进行对“所”、“者”的研究,以揭开“所……者”结构的奥秘,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为……所"句式是一种争议较大的句式,要而言之,有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种不同观点.本文对<史记>等史料中的"为……所"句式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这种句式的性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所"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较复杂。关于"所"的词性界定以及对"所"字结构的分析,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而且学术界对其一直存在分歧。以研究中古汉语语言的重要史料《南齐书》为例,对《南齐书》中"所·动"结构的语法功能、动词结构构成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对"所"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2)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赵策》)(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面五句话中加点的名词是意动用法,还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12.
由误认“寻呼机”为“计算器”所想到的……胡于梁据报载,某中学的一次期末考试中,一考生和提前出考场的某考生相配合,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寻呼机联合作弊,因考场上那位考生频频取机探看,监考老师遂将机收走。值得一提的是,事后在教师办公室里,竟无一位教师认得...  相似文献   

13.
14.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1990年3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用法》_2),新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使标点符号增加  相似文献   

15.
“象……”这类句子中的“象”,在下列句中也可换写作“好象”、“好似”、“似”、“如”:①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②当我偷偷地往电影院走去的时候,背后象有个人在指着我说:“说话不算话!”(《我的心事》)例①的“象”是动词,带宾语“一条长龙”;例②是副词,作状治,也可换用“似乎”。“象”,可和“一样”、“一般”“似(shi)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教育》2003,(6):46-46
“非典”的肆虐,给今年“六一”罩上了一层阴影。身处疫区的娇嫩的“祖国花朵”们,更是倍受呵护。社会、学校、家庭,防护惟恐不周;老师、家长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有半点闪失。 面对“非典”,这个给成人世界带来极度恐慌的病魔,部分孩子却发出一阵阵的欢呼: “‘非典’到,老师愁,家长忧,学生乐,乐什么?哈哈哈,不上课,玩玩玩,多自由!” 那神态,那情状,就好像脱笼的鸟儿,天真烂漫地去拥抱“非典”赐予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所”字结构(或叫“所”字短语)前有“之”的形式在古代作品中经常出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十几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见过不少“教学参考资料”把这个“之”说成是联系主语调语两部分,使原来可以成为句子的结构成为词组的结构助词,这是不妥的。“所”和动词组合,构成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词组,它具有指代作用。“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这里的“所立”即是指“所立之人”。有时在“所”字结构后面把所指代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陈开养 《生活教育》2013,(12):18-20
摘要:“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试?研?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