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芝明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3)
作者对半个多世纪来作为现代文学家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国内研究的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述评,指出新时期近二十年《围城》的研究比此前三十年有长足的进展,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有新的探索,新的特点;然而,《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一个尚未充分展开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3.
4.
纵观钱钟书论著,其中有很多对陆游、以及文天祥诗歌的成就、风格与优劣之处的精到的评价和论述,对学术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两位爱国主义诗歌大师的作品带来了很多启示;同样也留下了仍待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化境"理论进行了阐释,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化境"理论进行研究尚为鲜见。鉴于此,该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该文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译者的"适应/选择"及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3)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及"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6.
8.
9.
鲁迅和钱钟书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上颇有建树。他们对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虽有不同的取舍,但在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上看法却趋于一致;他们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之芳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6):104-106
钱钟书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睿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他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品评现实人生,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独特看法。他善于以质朴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如同一位精通的炼金术士,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冶炼,从中提炼出闪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叶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74-75
颜延之极力追求一种典雅文风,在诗文中大量隶事用典,使其诗文呈现出用典繁密与多样化的特征。繁密具体表现为广、多、密三个特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套用典籍中的字句、使用典籍中的故事、对典籍中的字句进行加工改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张维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7-70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黄志军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6(5):74-78
悖论式思维是钱氏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钱氏运用它来揭示悖论,探索人生真相。还原生活本真。钱氏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悖论式思维进行解构写作,呈现在文本语言运用、主旨建构及人物创设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戴维·洛奇和钱钟书的小说,都探究了性恶的书写和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拷问,探究了文化的悖论、媚俗与抗俗、自欺与欺人的世态人情。但由于文化的异质性,钱钟书的人性拷问是求诚的,戴维·洛奇的人性剖视是求真的。这是中西不同时代精神和民族特性存在差异的结果,也是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文化惯性形成的思考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前,宣统二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带着晚清最后一抹残阳,在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位日后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家——钱钟书。钱钟书先生虽饮誉海内外,但一生淡泊名利,尤其后半生,更是行事低调,诸如这种周年纪念他曾表示过极大的反感。可面对如今这种追名逐利、人世浮躁、学术腐败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目光重新转向大师钱钟书,没有理由不向青年学子们重新打开钱钟书这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让大家看看上一代学者是如何读书、治学、做人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大师风范,后世学子当铭记于心。 相似文献
16.
罗新河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文学的通俗化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引领着现代文学时代风尚与精神动向。钱钟书本着文学审美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独特性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异议,强调文学的高雅化追求。如此文学主张可以窥探中外文学与文化对钱钟书的影响痕迹。 相似文献
17.
有段时间,林徽因一家住在清华园,与钱钟书是邻居.一个是才女,一个是才子,本该惺惺相惜,没想到,他们却因为两只猫闹起了不快. 相似文献
18.
方兵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07-110
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中侧重挖掘《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旨在对其研究中关于"史"与"诗"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左传》对后世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用典的独特与高超在于其典故意象的独特与组构方式的高超。具体表现在:(1)典故意象密度的适度;(2)典故意象与情感和主题相协调相统一;(3)典故意象之设置方式的独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