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去年,我教一年级儿童。孩子们小,有的在课堂里坐了一会儿就闹着要回家,根本谈不上教识字和数数了。我急得要命,心里真想不干了。我的思想问题被领导看出来了。领导叫我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等文章。我先读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扪心自问:我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了吗?对照自已的思想和工作,我感到脸上热辣辣  相似文献   

2.
师: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曾家喻户晓.这篇课文就是—— 生: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师板书课题.) 师:毛泽东曾这样写道:“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不仅写下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文章,而且写下了大量的书信。他留给我们的这些书信,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书信选集》选收了毛泽东同志一九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的三百七十二封书信,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个书信选集是至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一个毛泽东书信选本,从数量上说,显然大大超过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及其他毛泽东书信选本。正如该选集的出版前言所说:“选入这本集子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课《纪念白求恩》,依据的是1966年7月改为横排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因照搬原注,导致题注多处有误。首先是白求恩的生年不是1889年,而是1890年。《纪念白求恩》原文一开始就是“白求恩……五十多岁了”的介绍,弄得《毛泽东选集》的编注人员只好不交代白求恩的生年,显然,如果交代了白求恩去世那一年就还不到五十岁。 其次,题注中白求恩“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这种说法也欠妥。据1983年6月29日《新华日报》一则新闻报道说:“前美国与加拿大…  相似文献   

5.
去年秋天至今,我带着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想着、对照着自己。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等话,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鼓舞着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逝世在中国的土地上.毛主席称白求恩精神是"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白求恩同志究竟逝世在哪里?曾有不同的记载,例如:《毛泽东选集·纪念白求恩》的注释和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四册的试用本,都写的白求恩同志逝世于"河北省完县".实际上,白求恩同志逝世的地点应是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而不是完县.我曾对此作过些调查.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修订本已改为"河北省唐县",现将我们以前调查的情况写在下面,供教师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到少林寺当和尚去!” 1984年9月,我在青龙学校上六年级了。真没想到,我们这个谁也不愿接手的“和尚班”,一个年龄不足20岁的小“光棍”,居然敢来担任班主任。后来才知道,他叫何俊。“和尚班”,并非有谁是和尚,而是同学们看了《少林寺》、《怪拳怪腿怪师傅》等影视录像后,个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著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和《为人民服务》一样,同样是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讲了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问题。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里,讲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或者说,做人应该从什么样的“出发点”出发,也就是说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来做人的问题。毛主席讲这个问题,是结合纪念白求恩同志这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况来讲的,所以既把做人的道理教导了我们,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榜样,使我们好懂好学。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非常扼要、非常深刻地提出来和说明了:白求恩同志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怎样来纪念他。从对白求恩同志生平极为扼要的叙述里,从白求恩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斗争里,看得出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高潮中,华主席发表了《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文章。华主席的重要文章为我们学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我们学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纲领性文献。英明领袖华主席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典范,是高举和捍卫毛主席伟大旗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大跃进的第一个春天提前毕业走向生活的。分配我到宋家边单班小学工作。当时我心里很恐惧,在学校里就听人说过单班小学是校长兼校工、上课兼打钟……,加上人生地疏,口音不同,自己连煮饭都不会,似乎有千难万难。但我想起临别的袁老师送给我的一部《毛泽东选集》和她的亲切的嘱咐:“记住听党的话,记住听毛主席的话”于是,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这对我的启发很大,激起了我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  相似文献   

11.
当我手捧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刚刚翻开第一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立刻跃入我的眼帘。这八个字是多么不平凡,真是一字千斤重!它们是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求解放呕心沥血的结晶,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伟大胜利果实,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深切愿望。我读着毛主席的这一光辉篇章,往事像泉涌般地进入我的回忆之中。  相似文献   

12.
3月10日我到中班代班已经十天了。张老师生孩子了,园长叫我代班。说真的,当初我心里真有些犯难。不来吧,是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来吧,听说这个班的小朋友比较调皮,特别是那个叫骆骏的很不听话,还专门挑老师的“刺”。进班第二天,就看见那个又高又胖的骆骏,我还以为是个小学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高考没有被录取,领导上把我分配来马山小学教书,当时,我把教书看作是低三下四的行当,是大材小用。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马山小学。到校不久,学校党支部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这  相似文献   

14.
读着《最后一课》这个名的短篇,我们不能不为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同时眼前浮现出一位高大的教师和一个小顽童两个形象。中曾四次重复“可怜”这个词。究竟谁可怜呢?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对工作方法问题历来十分重视。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39—134页)。“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0页)。  相似文献   

16.
在建国十一周年的节日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了。这是全党全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科学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喜讯传来,喜上加喜,我省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欢欣鼓舞,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胜利,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伟大胜利,同时热烈庆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出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时代背景,是从抗日战争结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整个历史时期,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正如这卷选集第一篇文章(?)题解中所说,是“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败的斗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和策动下,要从人民手中夺  相似文献   

17.
没当广播员的时候,我以为做广播员特别简单,可自从那次“尴尬广播”以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当一个优秀的广播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那天的广播主题是《我们班的特色最独特》。班里决定由我来读班歌歌词,我乐颠颠儿地接受了任务。广播的时候,我非常流畅地开始读起了歌词,可读着读着我却情不自禁地像往常一样唱了起来:“……见老师问  相似文献   

18.
蒙特利尔市是与白求恩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白求恩大夫的故乡就在蒙特利尔的东南侧一个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上。早在读书时代,我们就一遍又一遍熟读了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革命事业,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也是其中一员。如今来到蒙特利尔市,自然会心怀虔诚,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白求恩大夫的故居。我们首先来到白求恩公园去瞻仰白求恩雕像。听说这尊汉白玉雕像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送的。所谓白求恩公园其实是个小草坪。草坪处在三条…  相似文献   

19.
张开鹏 《班主任》2008,(8):86-86
喜欢读《班主任》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读它已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习惯。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治班锦囊。我爱《班主任》,我的学生也爱上了它。于是,我们班里便有了四十多位爱读《班主任》的小小“班主任”。读着、读着,他们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想法:假如我是一位班主任,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20.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廖建华老师曾就此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7、8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是“他”不是“你”》的文章.文章说既然小珊迪此时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就应当把“你”改为“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用“你”不用“他”,并非如廖老师所以为的“人称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