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多年前作者之父在浦口车站送其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在上本课的时候.当笔者刚把“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说完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背影》结构太简单,简直就是平铺直叙,事件也平淡,男儿有泪不轻弹.文中的几次流泪有些做作.让人不能自然接受.算不上什么‘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文,由于他对“生活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参加”,并注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所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平淡质朴,清新隽永,不少被视为现代散文的精品。正如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还有点过于注重修辞,略嫌文胜于质的话,那么稍后的《背影》、《给亡妻》、《旅欧杂记》、《伦敦杂记》等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其实,叶老谓朱自清的前期散文“有点过于注重修辞,略嫌文胜于质”,只是与其后期散文相比较而言的。实则朱自清的前期散文清新隽永,情文并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仅就其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谈几点粗浅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的思想感情?不少教材分析文章以及人教社编写的“教参”书中都一致认为,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倍加怀念之情。”这种看法一般说是不错的。但仔细阅读原文,我觉得这种看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换句话说,现有分析材料忽视了作者在《背影》中渗透出来的微妙的但又很重要的另一种思想感情:自责与内疚。  相似文献   

5.
张旋 《现代语文》2014,(2):42-43
很多人欣赏朱自清的《背影》觉得这篇文章的角度新颖独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6.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7.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8.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9.
我们阅读《背影》,大多着眼于由父亲的背影引出的爱子之心,这当然没有错。但综观《背影》的讲读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一。笔在因教学需要多次阅读了《背影》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徘徊,难以消隐。  相似文献   

10.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诗歌导入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作者极深的语言造诣,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他散文超乎寻常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的情韵美《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融情于叙述、描写之中,是《背影》语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作品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谢世而奔丧回家,丧事之后“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临行时,父亲又特地去为“我”买了几个桔子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朱自清的生活观、创作观出发,论证《背影》抒发的是父子挚情,从而否定蒋济永所认定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16.
走近父亲     
一篇经典作品,是经得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的。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许多论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写“父爱”主题的,也有人引申说还写了“小康之家的破落”。这些结论都不错,但我以为并不深入,更不够全面。《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字的“纪实”型“白话风”散文,看似小巧、纯净,如一潭清波。但在简约集中的情节中饱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在淡雅、低回的情调中深藏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我倒觉得,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背影》是华文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背影》的解读,既要参考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又须取简择要,须从主旨把握和文体特征判定两个角度对《背影》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以往关于《背影》主旨的解读可以分为“传统家庭伦理”、“社会批判”及“文化分析”三类,作为基础教材,应取最基本的意义即“父子情深”说。虽然《背影》在散文文体的结构、选取材料、人物与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具典型性,可称为“经典课文”,但对《背影》文体特点的把握,既要合乎散文的共同特点,更须扣住其独特之处。如“特征(背影)描写”、“现实与回忆的时空结构”等,才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出现了三十“望”字和两个“坐”字。“望”和“坐”常用做动词,但在《背影》一文中,却不都是这样。请看下面的例句:1.他望车外看了看说。2.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3、我望着他  相似文献   

19.
李天虎 《考试周刊》2012,(84):17-1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20.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