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拉康在吸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观点时,一方面颠覆了所指与能指间的关系,使能指(S)占有优先地位,而且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进行根本性的分裂;另一方面拉康把雅各布森在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区分映射在弗洛伊德的"原初过程"之上,从而最终阐明了下意识是如何像语言那样形成特定的结构。由此可知,语言在拉康精神分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下意识是作为在主体进入象征界而付出的代价,为了了解下意识结构不得不借助语言的象征意义;这样,语言就成为独立的系统,能指把主体写入到象征秩序中,形成能指链,但事实上,形成能指链的完整意义在于特定的文化场,这种文化场包含主体与"大他者"的下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全面分析了西方当代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主体认证理论的主要构成,并从著名的镜象阶段入手,揭示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来源与过程;简要说明了主体认证理论中,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语言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国内外论者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显然,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让拉康挖掘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此外,科耶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解读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则让拉康构建出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正是拉康运用自己登峰造极的嫁接技术,对这五大理论进行融合,才有了其后期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4.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都已肯定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似乎已在学界达成一致。但依旧很少有人对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中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援引进行分层解读,通过完整地呈现主体的构建过程,向人们展示资产阶级大主体如何运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复制象征世界的镜像结构,以保证主体之间持续而自觉地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拉康理论中,能指是体现文化规约的象征符号,由能指构成的语言会对主体的无意识进行建构。被建构的无意识必然使主体限定自己的欲望来认同象征界。但主体的欲望也是不可消减的,主体可以借助于能指意义的不确定性来实现自我欲望的换喻性或隐喻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历时性、共时性和本质的层面详细分析了主体形成的阶段和结构,认为主体是一种分裂的匮乏的欲望主体。拉康从主体间性来阐述主体形成的思想,启发我们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他关于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解放性力量的思想,有助于反思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教师严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他关于语言与主体同一的思想,有助于反思孩子“打官腔”可能诱发的“虚假人格”;而他关于主体是欲望主体的思想,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之危害。这些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拉康的语言心理分析理论,从揭示《白鲸》的两个主体意象———船长亚哈以及白鲸莫比.迪克和拉康思想论述的两个主要概念———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类比性入手,指出小说《白鲸》悲婉地道出了以“想象性模式”为表征的母系社会和以“象征态秩序”为表征的父系社会之间的尖锐对抗;并试图通过对自柏拉图以来就牢固树立于西方人头脑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逻各斯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颠覆,揭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方面给我们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2.
论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克·拉康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结构语言学为基础,借用他们所指、能指、隐喻、换喻等相关理论,重新书写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拉康提出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三个人格领域,并认为主体的语言无意识乃取决于主体性的"他者"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艾萨克.迪内森短篇小说《诺德尼的洪水泛滥》的女主人公之一卡吕普索的心理成长过程经历了从象征界的隐形,到想象界自我的确立,再到实在界与母亲的统一。迪内森通过颠倒拉康的"三界"顺序颠覆了拉康式的主体建立过程,并暗示了女性只能回归母亲才能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同他的杂文,讽刺犀利,批判深刻,蕴涵丰富的思想,复杂的精神.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则继承了弗洛伊德学说并重点在语言学层面上大加发扬,拉康将主体的语言分为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话语和分析者话语四种,论述了主体作为社会的存在以及自我的存在的悖论.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话语模式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存在的虚无性,同时也能为洞悉鲁迅小说中的言语行为挑明征兆.  相似文献   

15.
借助拉康关于语言与人的主体建构的理论对独幕诗剧<莎乐美>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莎乐美自我身体欲望的书写,以一种反常规、反理性的诗意表达方式,颠覆了"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男性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男性主体建立新的主体间关系,莎乐美超越了即时的两性冲突,摆脱了文学和历史对女性言说的限制,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无意识,并在这个完全敞开的建构过程中体验一种自我表达的极度愉悦,或曰"狂喜".  相似文献   

16.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17.
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和小他者理论揭示了儿童自我意象的虚假性,通过结构语言学和大他者理论揭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空无性。拉康与近代哲学一样都把主体限定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但拉康却解构了这个主体。拉康对主体虚无性的解析具有与佛学相似的效果,都设定了具有本体意蕴的实在界的存在,认为实在界是经验、理性或象征无法达到的。佛学认为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实现对生命本体界的回归,拉康对此则无有说辞。  相似文献   

18.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拉康关于自我的确认和主体性确立的观点,并进一步剖析了他的主体三层结构说,指出其主体论观点不仅丰富了精神分析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而且对于人们了解语言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无疑是关于主体精神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话语表征,主体身份及其精神的言语叙事自然也就成为文艺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主体无意识的话语理论为依据,以文学艺术中审美的主体机制为主线,力图在精神分析学与文学叙事及文化研究之间建立一种审美的思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