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文章借白杨树为题,赞美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歌颂中华民族的革命战斗精神.全文激情洋溢,清新雄健,富于感染力.一九四○年五月,作者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经过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同年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根据从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昂扬向上的感情。2.了解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课前准备】1.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抒对白杨礼赞之情的语句。2.整理并理解文中与白杨树有关的四字短语。【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词语积累。课前同学们预习课文时整理了白杨树的四字词语,这些典雅的四字词语是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留给作者茅盾先生的印象。请大家齐声朗读(PPT):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关于《风景谈》的题解说『这篇文章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作者曾应约到当时的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5月到12月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写下了这篇文章。』此说大体不错,其中关于作者访问延安的时间说得不够准确。据茅盾本人的回忆录之二十六《延安行》(《新文学史料》1985  相似文献   

4.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5.
设计一【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教学简说】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  相似文献   

6.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由描写高原风光和白杨形象的内在气质,由树及人,联想到人的精神,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可见,就文章的表达手法而言,写景抒情说理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从文章的表达手法出发,紧扣文章赞美的白杨树不平凡的线索,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者描绘的画面和创造的抒情氛围及理趣中,就能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本文的意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陪同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件,亲眼见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本文语言朴实,用生活中的小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显现出周总理形象的高大。【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学习他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3.领悟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我在讲授茅盾的《风景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首先在视频展示台上介绍时代背景,其中提到了民族精神。然而什么是民族精神,学生说不清楚。于是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茅盾在 1940年 5月至 10月返回内地途中访问了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的战斗生活,感受到那里军民的崇高精神,为了讴歌延安军民所代表的伟大民族精神,表达作者对党的热爱,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作者于 1940年底在重庆写下了这篇文章,可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场面学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于是我从党史录像带中剪辑…  相似文献   

9.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10,(10):91-92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情怀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高标人格【教学重点】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时代意义观照2.作者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精神探析【教学难点】1.理解和探究文中有丰厚意蕴的语句2.探究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特点【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对话互动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体  相似文献   

13.
【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从侧面入手,对《白杨礼赞》这一传统篇目的教学进行新的尝试。根据课文,我试图用三个板块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而有序地活动起来。通过“填写一个句子、续写一个句子、创造几个句子”三个话题,让学生理解品评课文,在阅读实践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体会托物言志手法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课件设计】1.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  相似文献   

14.
【学习重点】理解形散神聚的结构特色,掌握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表现思想品质的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及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导析举要】一、本文是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叙事散文。作者早年因“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于1902年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通过任务驱动,聚焦人物言行,探究黄继光从“普通一兵”到“特级英雄”的成长历程。2.体会黄继光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激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教学流程】一、出示任务,引领探究1.资料阅读。  相似文献   

16.
【原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分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写于抗日时期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白杨的形象和品格,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点明了题旨,是文章的重点段之一。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白杨树不如杨树那样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象松柏那样“有屈曲盘旋的虬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1.和刘老师学做人: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2.和苏叔阳学作文: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2.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标题】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者】李延华’【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2.13~16【转载期刊IDI社会主义研究第11期[文章标题】悲欢交集的诗季[作者]杨匡汉【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1一H【转载期刊】J1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第H期【文章标题】鲁迅研究的世纪玄览【作者】张梦阳【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12~巧[转载期刊】Jl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期【文章标题】现代汉诗语言的“常”与“变”【作者】沈奇【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 .1 .1一6[转载期刊IJI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2.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二、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句子。2.紧扣文本,自主学习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深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三、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在爱绿之情中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品读赏析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