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淋巴循环系统由毛细淋巴管和大小不等的淋巴管所组成,最后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汇入颈部静脉。淋巴系统作为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血浆容量的恒定和组织液的正常回流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十七世纪,Aseli就发现了乳糜管,此后便开始了淋巴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就。淋巴管调控着从血管系统漏出的蛋白质等大  相似文献   

2.
淋巴回流是指人体组织液中的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形成淋巴液后,沿淋巴管汇集,最后经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返归血流的过程。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的重大意义在于: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以及清除组织中的  相似文献   

3.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材《生物》第二册第39页“淋巴循环”的提法笔者认为不妥,若能修改为“淋巴回流”则较为有利于教学,也更为科学、合理。循环一词单从其意义来解释,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例如,血液循环就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而回流则是指液体从别处流到原处的过程。我们知道,淋巴的形成过程为,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由于组织液和血液之间的互相渗透,一些组织液又可以回到毛细血管里,还有一些组织…  相似文献   

4.
1、循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又叫心、血管系统,即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分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有淋巴结、胸腺、脾、扁桃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物》第二册“淋巴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见图1),虽能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但未用文字在图中说明毛细血管动脉端和毛细血管静脉端;未用箭头标出毛细血管血流方向;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箭头标放位置也不够科学。因此,学生认图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图1进行改进为图2,教学效果较好。改动的理由如下:1.根据大多数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的原理,毛细血管应有动脉端与静脉端。2.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方向,一般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流向毛细血管静脉端。3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原理。组织液来自毛细血管的血液。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淋巴循环的变化,本文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技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期的肠淋巴流量及肠淋巴管压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肠淋巴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休克早期、休克晚期的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输血输液治疗后,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迅速回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淋巴循环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江苏 2 0 0 1年理科高考综合卷 1选择题 1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 ,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C 组织液减少D 淋巴减少解这道题时很多学生倍感棘手 ,答案差错较多。解析 :题中出现血浆、组织液、淋巴 ,无疑与内环境的 3种主要成分的关系密切相关 ,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三者关系图 (图 1 ) :图 1结合上图和相关的人体生理知识 ,3种成分的关系为 (图 2 ) :图 2值得注意是 :这里面不包括血液中的血浆蛋白 ,正常情况下它不能进入组织液和淋巴。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 …  相似文献   

8.
孙茂雪 《中学生物学》2006,22(10):47-50
1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实例①为什么在长期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人会出现浮肿现象?浮肿说明组织液增多,而组织液的来源有: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的去路有:血浆、细胞内液、淋巴;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生组织水肿,要么是组织液的来源增多、要么是组  相似文献   

9.
对于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血浆,还是先进入组织液目前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是抗体是先进入血浆,理由是B细胞在血液中被抗原刺激,从而分泌所以抗体;另一种见解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相似文献   

10.
胸腺和骨髓为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称为一级淋巴器官.淋巴祖始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这些分化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管进行循环,到达淋巴结和脾脏,遇抗原后而增殖并进一步分化成为效应淋巴细胞,执行特异免疫功能.淋巴结和脾脏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称为二级淋巴器官.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乳腺癌是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而居第二位,男性也有患乳腺癌的只占乳腺癌的病人的1.5%左右,初次月经来潮过早或月经周期短(<21天)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倾大;还有人分析妇女吃糖过多乳腺癌的患病率能提高2~5倍。病理分型大致可分为非浸润癌、浸润癌及特殊型,乳腺癌以淋巴道转移为多见,但较其他脏器的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乳腺的淋巴系统;乳腺叶间淋巴管汇合成深部淋巴丛注入腋窝淋巴结,其中一小部分可直接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乳房表浅淋巴管于乳晕下形成淋巴网,可跨过中线与对侧乳腺淋巴管相通,注入对侧腋窝淋巴结。胸骨旁乳内淋巴结也是乳腺癌的转移渠道。本文就乳腺癌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术后胸壁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放疗和综合治疗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循环变化与血压回升的关系.方法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方法,测定30只大鼠再灌注时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与血压回升先后关系.结果实验组大鼠输血、输液时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达到峰值的时间(min)分别为49.25±6.56、41.74±7.21,明显快于血压到达峰值的时间(82.25±15.17)(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淋巴循环在输血输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3d。因呼吸困难9d入院。入院体检:重度紫绀面容,明显三凹征,心尖搏动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外1cm,心率160次/min,杂音不著,肝大右肋下3cm,白细胞34.4×10~9/L,中性0.76,淋巴0.24。入院印象: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衰。X线胸片报告:心影大部分在右侧胸腔,外形增大,纵隔气管右移,右肺上野未见肺纹理走行。X线印象:右位心;右肺上  相似文献   

14.
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但对过敏性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尚未深入研究。本文用显微电视录相技术,观察大鼠过敏性休克时肠系膜微血管的口径,流态及微淋巴管自主收缩性、静态口径的变化。结果表明,给致敏大鼠注射决定性剂量后,血压急剧下降。注射后第1分钟,细动脉二、三级分支及细静脉一级分支口径显著扩张,随后细动脉一级分支及细静脉二级分支也相继扩张,并有微血流减慢,流态紊乱,甚至血流停滞和出血。注射后第2分钟淋巴管各收缩性指数显著降低。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可能是过敏性休克较其他休克发生急、进展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1 44分 )本卷共 2 4题 ,每题 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 ,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2 .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时 ,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三种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 ,结果如下 :运动项目总需氧量 /L 实际摄入氧量 /L血液乳酸增加量马拉松跑 60 0 5 89略有增加40 0m跑 1 62显著增加1 0 0m…  相似文献   

16.
淋巴系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组织液回流的一个辅助系统,对维持血浆容量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免疫学研究进展,对淋巴系在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20世纪淋巴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淋巴水肿、癌的淋巴转移和艾滋病三个方面[2],淋巴微循环研究正在起步,其有无尚未发现的重要作用,确实值得深入探讨[3].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般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危重病成为威胁生命的突出问题,深入揭示其发病机制、探讨新的治疗途径,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4].十多年来,我室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河北省和厅市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应用Wistar雄性大鼠复制不同类型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急性微循环障碍、急性血液流变性异常等疾病模型,对淋巴微循环与危重病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7.
淋巴微循环与危重病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巴系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组织液回流的一个辅助系统,对维持血浆容量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免疫学研究进展,对淋巴系在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20世纪淋巴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淋巴水肿、癌的淋巴转移和艾滋病三个方面[2],淋巴微循环研究正在起步,其有无尚未发现的重要作用,确实值得深入探讨[3].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般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危重病成为威胁生命的突出问题,深入揭示其发病机制、探讨新的治疗途径,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4].十多年来,我室在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河北省和厅市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应用Wistar雄性大鼠复制不同类型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急性微循环障碍、急性血液流变性异常等疾病模型,对淋巴微循环与危重病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血液也总是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方向作单向循环流动。由于毛细血管结构上的特点,使它具有物质交换的功能。这样每当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网时,血液的成分也就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通常是由含养料较多的动脉血变为含代谢终产物多的静脉血。但体内也有一些出入器官的血管例外,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休克时血液和淋巴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细胞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对14只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正常肠系膜微淋巴管、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和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去甲肾上腺素、酚苄明对肠系膜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时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以晚期严重,出现细胞器溶解,微血管内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堵塞管腔,酚苄明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减轻微淋巴管的损伤,前者对部分微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上述变化的意义和肠系膜淋巴管的构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微循环领域中,淋巴微循环的研究仅仅是开始,本文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性及口径的影响,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使淋巴管的收缩分数增加,使收缩频率较高淋巴管的总收缩活性指数和收缩频率降低,使收缩频率较低的淋巴管内径指数增加,缩小静态口径的情况与其对微动脉的收缩效应相一致。初步讨论了去甲肾上腺素对淋巴管的调节性的影响。揭示淋巴管收缩性的影响因素对认识淋巴微循环在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