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谈谈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傅增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念,14岁,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儿,上初二。班上有一个男孩子与她很投机。一个星期天,他们相约结伴到距城里较远的一个风景区去游玩。可巧,他们游玩的时候被父亲的一位战友撞见了。自然这件事很快就让爸爸妈妈知道了...  相似文献   

2.
3.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当是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组成的人际相互作用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其中尤其要着眼于生生交往,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教育起重要影响的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应从小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分享。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交往领域,也就是人的教育领域。将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引进教育学之中,在分析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涵义基础上,提出教育从日常交往到非日常交往的演变过程的阶段,指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上的断裂,呼唤着二者的整合,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4):15-20
  相似文献   

8.
苏联社会的向前发展,已引起社会需要对正在成长一代的教育体制的修改,因为“每一代新人要把受教育程度、公共文化、职业技能和公民积极性提高到新的水平”。改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决定着必须要研究教育科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水平,提高对学生交往的有目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回到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师生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考察了教学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们发现,“教”与“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状况。因而,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阐明了教育交往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师生的基本活动方式,有着理想的存在形态。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表现为平等与不平等、目的与手段、双向互动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针对当前大学生交往资质的日益下降和交往问题的日益增多,指出开展大学生交往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对此,高等学校应该准确理解大学生交往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实施大学生交往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主客体模式的单一项内部交流引发的是主体与客体的极端独立化,导致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交往教育模式受到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因素影响,但它的转变,即主体——客体——主体模式的成熟运用,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首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不断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决定着必须要研究教育科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水平,提高对学生交往的有目的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交往看作是个性的形成和活动的因素。个体间的交往有助于形成世界观、青年公民的自我意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有益定向。在最近十年中,交往在个性的形成和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明显地提高了,这是苏维埃人的思想意识、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化了的结果,是对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的个性的要求提高的结果。教育实践已经经受到许多社会经济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苏维埃人的物质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师生的基本活动方式,有着理想的存在形态和文化特性,表现为平等与不平等、目的与手段、双向互动与单向建构的辩证统一,并在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意义上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建构和完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育交往具有多维性,个性化、便捷性,轻松化等优势和疏于品格教育,缺乏人格示范,缺少情感感染,易误导学生注意力,有损学生健康,诱发犯罪等问题;而面授教育交往具有教育性,人格性,情感性,调节性,可控性等优势和被动性,有限性,低效性等问题,由此决定了整合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交往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我们就学龄前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情况,对集镇156户、乡村110户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龄前独生子女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作为儿童个体社会化承担者的家长的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交往。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交往的态度、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1.隔离型。主要表现为家长未认识到孩子交往的价值,不帮助、不赞成甚至阻挠孩子的交往,使孩子在家中缺少甚至没有同龄伙伴。2.控制型。由于双亲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担心孩子在交往中吃亏、闯祸或发生意外,对孩子的交往对象  相似文献   

17.
杨刚 《学周刊C版》2019,(23):108-108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重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要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就要加强小学数学实践知识的教学,科学合理地创设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问题,还要采用对话式的数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9.
从交往理论的视角看,教育应归属于交往行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创设有效的教育言说语境和变革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是实现教育交往行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前一个方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教育活动自然也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以往的教育主客体理论,由于其哲学基础没有摆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的局限,其中的“主体”规定无法逾越单个的“自我”的限定,因而它无法在一个教育活动中同时确立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这样,以此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就陷入了重重的逻辑尴尬。最为突出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