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是我国最贫穷的国定扶贫县之一。但是这个县却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年考取大学人数最多的地方,也是考上名牌大学最多的一个县。去年,此地又出了两位以高分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郭洋是甘肃省文科高考第一名(607分),考进了北大中文系;王国辉是甘肃省理科高考第一名(606分),考进了清华大学核工程系。记者采访他们,请他们谈一件促使他们刻苦政读的小事。两人各谈了一件感人肺腑的事。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2006,(9):17-17
北京大学公布了今年的招生计划。高考考进北京市理科前50名,文科前25名的考生,北大将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  相似文献   

3.
能考上北大、清华,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在四川南充,有位名叫张非的考生横空出世,四次参加高考,一次考进北大,两次考入清华,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2010年高考,众多平时成绩二流的学生最后考进了一流大学,让周围的同学刮目相看。原来这些有心人在备考中得到了一群高人指点迷津,轻轻松松避开了高考出题人精心设下的个个陷阱。这群深谙考试之道的高人是谁?他们就是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几年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张非,1983年8月出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学生,复读仅三个月便在今年高考中以677分的成绩名列该市第二名,并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式录取。今年是张非的第四次高考。2002年,张非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619分,第一志愿报北大没有被录取,复读一年后,2003年以606分的成绩考上  相似文献   

6.
马超 《课外阅读》2010,(12):14-16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信息》2007,(8):90-91
中外高等教育的首要差异是入学标准。学生怎么进大学的呢? 中国的景象是:千万人同考,千万家长跟随。这一天不得了,武警都出动,财政部与教育部拨专款保证考试安全。这种规模、气氛,国外少见。在中国。考试几乎成了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北大录取线600分。复旦录取线550分,一个学生考了595分而第一志愿报了北大,那他既去不了北大,也去不了复旦。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4,(1):24-25
正推荐理由:2013年高考,刘丁宁高考668分,成为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被香港大学文学院录取。但是,上了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却没有让这个"有点古典"的女生感到开心,高考状元港大休学考北大,代表了一种理性回归?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选择应该成为全社会共识。父母坚持填报香港大学2013年7月19日,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写于2010年的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  相似文献   

9.
郭淑琴 《教育文汇》2010,(10):25-25
儿子上高三那年,我才知道他们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必及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都是按前一次考试成绩编排考场和座位的。我让他说说这样编排的好处。他说:第一点好处是便于学校分层管理,重点关照优生,以利于提高升学率;第二点好处是可以激励像他那样考一次往前进几个座位或几个考场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自言自语 《师道》2009,(5):16-16
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据称,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3月28日《重庆晚报》)这么多的学生主动放弃高考机会,多是农村考生。也就是说他们主动地放弃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这件事看起来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他们自己不考的,怪不得任何人的。  相似文献   

11.
能考上北大、清华,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在四川南充,有位名叫张非的考生横空出世,四次参加高考,一次考进北大,两次考入清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让人甚感意外的是,进入名牌大学的张非,并不一帆风顺;相反,求学之路却充满艰辛坎坷,他每次入学不久,便很快被学校退学。那么,在这个从北大、清华进进出出的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12.
小学的时候.老师认为我就只能考个中专;中学的时候,英语老师说我考个专科都成问题;高考的时候,老师认为我过了重点线已经是出人意料;大学的时候.老师说跨文理跨专业考研,只能拣最次的学校报,还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结果,我读了本科,研究生跨专业考上了北大。  相似文献   

13.
面对高考语文有两个问题是最值得重视的: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这两个问题关系到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考查考生的题型设计。考生只有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才能走出复习备考的盲区,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因为“3+X”的高考真真切切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它与“3+2”考试是有区别的。我想谈下面四点:  相似文献   

14.
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腹地,是个半山区的农业县份,全县人口不足36万。就是在这样一个半山区的没有一所重点高中的农业小县,教育却连创辉煌。“九五”期间,高考升学率由1996年的50%上升到2000年的72%。每年考生都在1100人左右,5年间考人专科以上院校的共有3417人。进人“十五”期间的第一年,也就是新世纪第一年,这个县参加高考的1158名考生,进人分数段就有847名,进段率为73%。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学生阅读》2009,(5):2-3
高考不能全国一张卷,要分时间分层次进行考试,不能让考大专的和考北大、清华的学生答一张卷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时,常有人叫我"学霸"。其实,我只是成绩不错,吊儿郎当几年最后考进复旦大学了——但我真不是学霸。跟真正的学霸相比,我少了孤注一掷的底气:他们可以从高一开始规划三年学习生活,从此目不窥园。他们敢放弃一所985学校,花一年时间复读,一定要考进北大。他们能心无杂念地把精力放在一件事上,而且这件事可能要等几年才能  相似文献   

17.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他就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高三年级的班主任——王金战。  相似文献   

18.
男生成为了“弱势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生高考风头甚劲多年前,中国政法大学是男生的天下,但该校2002年的女生总数首次超过男生。就连侦察学专业,如果不是要求男生至少占半数,也会招进大量高分女生。北大和清华的高考尖子向来令人关注。北大2002年36名文科状元中,女生28位;理科8名状元,男女各半。问鼎清华的女生也在增加。清华招办杨悦说,1999年,清华新生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23.6%,2002年则达29.6%;在经管学院等院系,女生数已与男生相当。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2000年,北大招收的状元中,女生占55.9%;2…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职业中学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人数减少,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考职校大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普高进不了,只能来职校;另一个情况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这两种原因使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缺乏信心和毅力。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课学习就摇头,大有“谈地理而色变”之势。事实上,中职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这需要教师积极去挖掘。  相似文献   

20.
巴山 《考试》2004,(12)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拔尖。我的理想是不进北大也得进复旦,因为我神往这两所大学的中文系。不幸的是,高考期间的一场重感冒,彻底毁灭了我上大学的梦。本可以复读再考,然而面临极端窘迫的家境,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忧愁的眼睛,我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