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三十年战争始于1618年捷克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起义,终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签订,历时三十年,就称它做三十年战争.在战争的整个进程中,欧洲所有国家几乎全部参加,这次战争就具有欧洲国际战争的性质.因此,也有史学家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欧洲大战.但由于战争是在欧洲的天主教和新教间冲突的幌子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2006,(5):21-21
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战争、革命和王朝更迭等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弱化,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经济、技术、社会风俗和全球化等多种主题上,“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  相似文献   

3.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的发展前途。通过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各种特权,割走台湾、澎湖列岛大片土地,加速了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进程,从一个受欺凌,受剥削面临沦为欧洲的半殖民地的国家,变成了凶残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朝鲜在这次战争之后,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经过这次战争的打击,更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这次战争不论在中国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次重大事件。本文试图就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作一些剖析,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的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相似文献   

5.
对于俾斯麦在1864—1871年先后组织和发动的“三次战争”: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和德法战争,不应贬之为“王朝战争”。总的来说,俾斯麦“三次战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民族解放的、革命的战争,对德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之所以要纪念它,是因为我们要永远牢记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横遭浩劫的悲惨历史;是因为我们要缅怀在这次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千百万民族英烈;是因为我们要总结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防止战争悲剧重演;是因为我们要明白这次战争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战争中的伟大贡献。为此,本刊发表四位历史学教授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全部战争过程恰处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这次战争及其结果,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重大的影响,它从政治上,经济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因此,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我钻研《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本节教材的体会,我觉得教师在讲授这一节教材时,必须在讲清战争发展的具体过程的基础上,阐明以下三个问题:即(一)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侵略者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发动战争;(二)这次战争怎样促成了中外反革命的勾结;(三)这次战争怎样加深了外国侵略者对我国的侵略。我觉得,教师如能使学生在掌握这次战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以上几个问题,似可认为是比较完善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  相似文献   

8.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毛泽东同志的新闻名篇,现被选入人教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文章在插入背景、介绍河南南阳重要的地理位置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场效应     
历史场效应交通工具、战争流动等,都与历史场效应有关,这一切都扩大着人类的历史场.历史上的王朝战争、民族战争为的是开疆辟土、“人主中原”或“出塞、建府”,等等,于是“历史场”具有一种带动人类群体奋争不息的效应.下一步则是“上天人地”,即向海底、地下和太...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解读信息的高超艺术表现在他对希特勒的战略举措与全部战略意图洞若观火,所以能敏锐地洞察苏联情报局宣布的消息的全部意义,断定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是“这一战胜利了”,而且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通过对斯大林格勒之战后的战略态势的矛盾分析,指出“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言被活生生地现实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战争诗词与毛泽东军事思想、战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其战争观念的艺术阐释。毛泽东战争诗学内容丰富,既有革命理想的诗性总结,又有对战争诗词创作的精辟概括。对毛泽东战争诗词的研究和构建毛泽东战争诗学体系,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诗学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参战之前的阶段——的性质是什么呢?正确地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性质,对于揭示介入大战的各个国家在战争进程中的客观历史作用,对于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列宁说:“要弄清楚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这次战争的客观条件和具体环境是怎样的,必须把这次战争和产生它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1页)  相似文献   

15.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对外战争频仍,尤以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米格都战役、第十九王朝时期的卡代什战役和第二十王朝时期的海上民族入侵为其典型战例。这三个战例不仅反映了埃及的对外战争类型、原因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军事力量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战争的最佳个案。  相似文献   

16.
一、横向比较即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如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比较。相同点:从背景看,都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后有了长足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从统一的方式看,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完成的,在统一进程中,都由一个核心人物,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不同点:从统一的方式看,德意志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月于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认识这次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素琴 《考试周刊》2011,(13):55-56
在秦末至汉初的这段历史内,所有的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战争进行的,而这些战争的发生和进行正是社会内部问题在有秩序的历史进程中协调、整合和解决所不可缺少的环节。秦末的战争及秦王朝的迅速崩溃在某种意义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南半岛的战争,这里主要是指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在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等五国封建王朝之间发生的战争。当时各国封建王朝之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战争频仍。有的战争竟动员几十万军队参战,声势浩大,战斗激烈;有些战争后果严重,影响深远。研究这些战争,有助于了解中南半岛地区纷繁的历史和认识今天的现状。公元一世纪至十世纪,中南半岛地区小国林立。后来随着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到公元十世纪以后,出现了由几个大民族建立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国。在中南半岛的南部,柬埔寨的吴哥王朝兴起(802~1432),曾发展成为强大帝国;到十三世纪,吴哥王朝开始  相似文献   

20.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到十五年(1642)三月的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较量,战争结果:明朝的十三万援辽之师大败,清军夺取了山海关外的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控制了整个锦宁地区的形势,明兵退守宁远。按照原来清都察院参政张存仁的意见,清军应该乘胜夺取宁远,直抵山海关,但实际上在松山城陷、锦州投降时,清军已精疲力尽了,急于回沈阳休整。在这种情况之下,便发生了明清之间的正式议和,这次议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这次战争,因为它提供的当时形势转机的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的成败关系着明清两个王朝发展的不同前途和历史命运,对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