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中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英 《机械职业教育》2006,(2):14-15,33
浙江省经济必须加快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而形成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经济增长的格局,这就需要大量的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人才,需要对高职教育中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于海云  王芙蓉 《陕西教育》2010,(3):34-34,37
长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无疑得益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更能直接提升制造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基于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本文积极探索“长三角”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正处在“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的历史时期,工科研究生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以适应“两个转变”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两个转变”的大背景下,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区域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我国中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以发展制造业为主,把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地处西部地区的工科院校应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中,急需具有信息、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以形成能与“信息化”对话的优势群体。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贯彻“方案设计”的新思路,不失为培养“信息化”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得靠制造业牵引。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不少关键技术依然依赖国外,先进的设备缺少配套操作人才等状况,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为了有效地应对“经济转型”给青少年继承传统美德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对策等,再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明确哪些是应该继承和弘扬的重点,以形成以“经济转型”相呼应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借助数字经济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产业链韧性包括了代表“稳链”能力的抵抗力维度、代表“补链”能力的恢复力维度和代表“强链”能力的转型力维度,数字经济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实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为更好地释放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应从“稳链”“补链”和“强链”三个方面明确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点任务,并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各要素的多元驱动力、实现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阶梯式发展、构建“一链多点全面”的产业链数字化推进模式和打造以“链主”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走“新型化道路”的提出,江苏省率先开始了制造业新型化道路的探索.本文构建了一套能客观评价“新型化制造业”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创造、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三个维度科学的评价和把握江苏13个地级市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13市的制造业新型化程度差别较大,区域间也形成苏南高于苏中、苏中强于苏北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二、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先要调整办学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是沿袭适应制造业的需要为基点的。高职院校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需要,使专业设置、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调整到适应信息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来,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1.做好学校的“转向”、“转业”和“转型”所谓转向,是指学校的服务面向要从仅仅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向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主。在专业的设置上,必须向所在省市的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  相似文献   

10.
亚洲“四小龙”之首──香港经济的腾飞张景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以制造业为龙头,开始实现经济腾飞。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速度更加惊人,与韩国、新加坡、台湾一道,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香港独居“四小龙”之首,获得“荒岛上的奇迹”、“东...  相似文献   

11.
论加快"闽南金三角"崛起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地级市的闽南三角洲,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核心区域,并且日益成为福建省新型生产中心与制造业基地、先进制度与技术的创新源以及海峡西岸重要的都市连绵带。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闽南地区的区位、经济和人文优势,跨区域整合互补资源,促进“金三角”崛起,既有现实需求,更具长远的战略意义。其战略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东部发展战略实施;实现城市联盟和形成闽南城市群;打造福建“金南翼”和强化“增长极”;北接“长三角”和南连“珠三角”;促进福建产业集群升级和构筑福建先进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2.
“入世”将例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深刻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特性及其造就的多边贸易形态,即市场开放性、产品竞争性、产业变动性和经济一体化,将使我国基础教育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入世”的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以形成与“入世”相呼应的工作新思路、办学新策略和教育新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我院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模具CAD/CAM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概括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准”办学方向,探索“三新”的办学思路,打造“三制”的教学模式,形成“三建”的教学保障体系,追求高就业率的“三赢”合作办学效果。面向现代制造业,走产学合作办学的道路,大力培养高技能“银领”人才。  相似文献   

14.
甘肃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5.
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驱动,尤其受到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驱动。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优势战略产业,积极扶持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不失时机地发展规模较大的先进制造业,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合理工业布局,将使深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对此,深圳高职教育必须做出反应,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经济史上三个“世界工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结合他们的经验教训,对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作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为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鉴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本文特别阐明了中国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和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教育》2011,(23):90-91
一、学校概况 办学五十五年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发展潜力,继承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大批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明确提出了“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的办学理念,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十年,广州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在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深化改革上统筹规划,推进技工教育现代化治理,率先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和工学一体化改革,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广州市技工教育在世赛夺冠和转化领域厚积薄发,充分发挥技能中国的广州窗口作用。同时,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践行“强师工程”和“广东技工”工程,积极做好师生服务,当好“以人为本、精准服务”的排头兵。在“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过程中,促使高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19.
熊惠平 《职教论坛》2007,(2S):21-23
肩负优化“微笑曲线”重要使命的高职教育,在探寻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新路径的进程中.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就是凸显高职教育在贯彻落实就业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色与优势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20.
曾经是北方工业重镇的张家口,一度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为了重振辉煌,目前正加快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全力打造“河北省装备机械制造业重要基地”。张家口市的职业教育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纷纷把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需要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