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池莉的《生活秀》发表后,数次获奖,但她认为还“有那么多值得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生活秀》从2000年发表至2005年,前后修改三次,共修改500多处,不少地方作了多次修改,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文不厌改     
北宋初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诗流畅自然,散文清新畅达。到了晚年,人们更把他誉为一代宗师。可是他对自己的诗文还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为了推敲最恰当的字句,他把文稿贴在靠窗口的墙上,以便在饭前茶后随时修改。有时将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如同新作。一天傍晚,他的夫人来到书房,见欧阳修见欧阳修呆立在窗边凝视沉思,手中的笔掉到地上都不知道。夫人见他这样呕心沥血、文不厌改,十分心疼,就劝道:“你的文章已天下闻名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自讨苦吃啊,难道还怕老师生气吗?”欧阳修笑着说:“不是怕老师生气,而是怕后生耻笑啊!”“文章千古事”,…  相似文献   

3.
文不厌改     
苏轼曾记孙觉所闻欧阳修作文经验谈,很有意思。文短,全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个瓣而显得美丽。”(高尔基)“……要在大理石上刻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契诃夫)文学大师的比喻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  相似文献   

6.
<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他在安徽滁县任太守时,曾写过一篇散文《醉翁亭记》。据说,当时他把这篇文章写好后,清清楚楚地誊抄了好几份,叫人分别张贴在六个城门,请过往行人阅读修改。一天,有个担柴的老人经过一个城门前,见围着不少人,出于好奇,也放下柴担挤了进去。这时有人  相似文献   

7.
千锤百炼铁成钢,反复雕琢出华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作文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那么如何修改呢?简言之:"辨症施术"四个字.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文章写好后,反复认真地阅读几遍,从主题、题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检查、琢唐推敲,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集中、材料是否精当、记叙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结构层次是否清楚、用词是否妥当、语句是否通畅,以致标点、格式是否正确,有无错别  相似文献   

8.
论及香港散文,总得提到小思。小思,原名卢玮銮,1939年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该系任教。从1973年以来,她的散文创作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丰子恺漫画选绎》、《叶叶的心愿》、《彤云笺》、《小思散文》等十余本。她的散文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活的特色而受到好评。《香港文学》1985年第三期曾出版“卢玮銮特辑”,多位香港、台湾与大陆的评论家就小思的散文发表过很好的意见。概而言之,或许可以用以下文字综述小思散文之特点:小思散文“内中有人有事有  相似文献   

9.
10.
正娜娜姐姐:你好!我是个11岁的小男孩,我想让别人注意到我,所以率先学了日语。可是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去韩国首尔演讲,韩语似乎要比日语更流行了。于是,我突然又对韩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即就想改学韩语。娜娜姐姐,你说我应该放弃日语,改学韩语吗?彭伽文伽文:你好!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很前卫很时尚,甚至与国际接轨。果不其  相似文献   

11.
学不厌精     
编辑同志: 这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由于车祸失去了左胳膊,他十分喜欢柔道,父母怜其残疾送他进了练习班。老师整天就教他一个招式,他有时也问老师什么时间教新的招式,老师只是让他继续练。他十分相信老师,反反复复,一丝不苟地练习。有一次他报名参加了比赛,没想到就用这一招连赢了两个对手,他在莫名其妙之中进了决赛。在决赛中,看到他瘦弱的样子,又是一个胳膊,对手都在轻视他的同时,品尝到了他那一招的厉害,品尝到了失败。在回来的路上,他问老师自己为什么只凭这一招就能夺得冠军呢?老师说:“一是你这招练得太精妙了;二是对手要想对付这一招必须抓住你的左手。”  相似文献   

12.
相看两不厌     
我一直很想借用李白的一句名诗来表达我对语文和我的学生的热爱。那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钟情敬亭山,视如高山知音,可抒衷情。我孤独还是快乐,唯有语文  相似文献   

13.
不厌其小     
钟雷 《阅读与鉴赏》2010,(12):16-16
我在国企的那阵,一次,我们要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急需做一批名片夹当礼品。打电话问了本地几个印刷厂,一家说工艺难,做不了;另一家出了个“天价”,要打全款再接活儿;还有一家听说只要100本时,我的话没说完,对方就啪一声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14.
饭不厌诈     
正明朝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通州当时是京城的粮仓,众大臣抱着"宁可饿死,也不能资敌"的想法,建议把通州的粮仓全烧掉。工部右侍郎周忱听到要烧粮食,连说不可。他想出的办法是:在京城所有的官员、军人,都到通州去预支自己一年的粮食,条件是自己运回家。于是大家云集通州,没几天就将粮仓搬空了。后来,瓦剌军来到通州附近,一打听,粮食没了,立刻撤走,这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增添了筹码。战争中,粮食补给最重要。双方围绕粮草斗智斗勇,周忱这一计,堪称高明。  相似文献   

15.
相看两不厌     
读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闲着的时空,没有喧闹的清幽。鸟高飞,云消去,融人入景,青山无语,含情相望。对视中,一幅由远而近的定格画面,让我震撼而欣喜,这是我读到的一种理想境界,揣摩李白当时的心情,竟是很痴迷。  相似文献   

16.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17.
18.
相看两不厌     
小时候,我们玩的游戏很简单,如玩泥巴、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每天放学后,小伙伴们总是赖在外面不回家,挽起裤脚到田地里捉泥鳅、打水仗……就这样,我度过了短暂而愉快的童年时光。小学毕业后,我到离家很远的乡中心学校就读。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那里的学生脖子上都系着一条红色的带子。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红着脸去问一名小同学:“你脖  相似文献   

19.
爱不厌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四级通过车,每年新生入学后,我们都要对其进行英语分级考试。通过考试筛选出基础较差的同学劝其改学英语以外的语种。目的在于让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会由于英语不及格或通不过全国四级统考而留级。这样做虽有有利的一面,即有助于四级考试通过车的提高。但大学里公外课只有两年的时间,这些同学要扔掉学了五六年的英语,去从字母开始学德、日或俄等语种,存在着很多弊端:1.达不到大纲要求。在中学,这些学生已学了五六年英语,虽成绩并不理想,但总有一定的基础,如果他们进大学后,再学四年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