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民国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院所必要性及发展概况的讨论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史、体制、模式、职能、特征、学术、教学及相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元 《高教探索》2012,(4):105-110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主要是在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大学寻求学术独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急需转变等因素影响下适时而起、应时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对这些动因的深入分析探讨,一可为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及舆论支持,亦可为当前我国大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私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不逊于公立大学;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其时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呈现如是特征,除受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之外,更与我国当时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书院改制后,书院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制度等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而是为后来的大学研究院所所继承.具体表现:一是民国学者呼吁或认可大学研究院所传承了书院学术传统;二是民初拟设或已设的大学研究院所继承了书院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霍尔基金会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办与发展给予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资助。分析总结其资助情况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办法等,并且比较了大学研究院所与专门研究院所的区别。傅斯年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成因,主要与他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以及后来在多所大学的工作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1934-1949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主要是对其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和津贴等几个方面的补助。分析其时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资助政策,可以探究政府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发展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为中国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国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发生化学效应所促成。在学习大学模式这一方面,曾有过学德与学美之争,最后中国大学舍德国模式而取美国模式。在当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习民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在近现代留学教育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与派遣留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并引发了民国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持续关注和论争。他们分别从"争取学术独立"、"节省留学经费"以及两者综合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3.
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呈现以下特点:多种考试形式并存,但单独考试是主流;考试数量多、种类杂,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并存。单独考试的"教育效益"高,统一考试的"社会效益"高,双方对立互补。多样性考试最大的优点是满足了考生和大学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其缺点是标准混乱、程度不齐,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方式赖以形成的根源是,大学拥有独立的招考权,大学招生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多样性、单独考试对当代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发行交换学术刊物、译介国外学者著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学术考察、聘用国外知名专家和互派学者访学等。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呈现了交流方式的多样性、方向的单向性、内容的开放性及对象的选择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国时期,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私立大学享受名副其实的“国民待遇”,拥有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土地、税收、银行贷款上得到诸多优惠,获得中央或地方的经费与物质资助,学生受到公正的对待,教师拥有不亚于公立学校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留美学人,思想自由,学术素养较为优异,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之心,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群体力量和社会网络.他们不仅成为大学管理和学术的骨干,而且成为思想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精英集团.民国时期具有留美经历的大学教师的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文化精英和大学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大学章程是当时大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民国时期大学章程具有四方面的特点:制定主体明确,制定、修改程序规范;规定了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保障了教授治校;彰显时代特色。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大学章程与民国时期大学章程一脉相承,但有所创新:大学章程有其法律渊源;审核程序更为严格,章程不断完善;内容增多;重视保护师生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经费是私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学费、社会捐款、政府补助、财产收入、杂项收入等。以上经费来源受政治、经济、政府政策、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很大,各项经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校中所占比重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招生政策是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大学的招生政策奠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完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以民国各个特殊时期为出发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高校招生政策,从而探索出对当代高等院校招生政策具体可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书局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官营的一个出版机构。由于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正中书局出版了大量教科书,推动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正中书局承担了国立编译馆编辑"部定大学用书"的主要出版任务,同时还独立编辑了一套"大学用书",延续了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教科书"中国化"运动的历史进程,弥补了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中华书局"大学用书"等教科书的不足,为民国中后期大学教科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