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不认同用网络给文学冠名,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它本身并不是文学。如同石头、竹简、羊皮、纸等,都曾是文学的载体,我们不能称之为石头文学、竹简文学、羊皮文学和纸文学一样。无论文学的载体怎样变来变去,文学的本质是不变的。归根结底,文学要求创作者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去写人,写人的丰富情感,直抵人性的深处。作品品质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创作水平和人格的高下,网络的出现给创作者帮不上多少忙。  相似文献   

2.
恰克笔下,举凡人、事、物、情,莫不关于我是我最糟糕的敌人、你是你最糟糕的敌人、他是他最糟糕的敌人。有了这把钥匙,恰克的文学府库等着你洞开,那里不总是光明,就像不总是晦暗,包罗了美国社会活色生香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我的书架上有本动物学家的著作 ,是英国人D·莫利斯的《裸猿》。书不厚 ,装帧也不精美 ,但插在书架上依然醒目 ,大概是书名另类吧。走动的几个朋友光临寒舍 ,目光常常会在这本书上顿一顿 ,然后抽出来翻看几眼 ,再放归原处。我猜想 ,他们可能误以为这是用身体写作的什么宝贝们新近推出的隐私文学了。没什么可奇怪的 ,在一个把个人隐私和社会时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代 ,能有多少人会去留心一部论述生物人类学的学术著作呢。尽管这部专著涉及的恰恰是人类的“隐私”。1 6年前在我离开大学校园时 ,毕业留言册上有一栏“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  相似文献   

4.
书海撷采     
“要认识你自己,不要以为上帝了解就够了;正是人才是人类进行研究的适当题材。”这是英国诗人蒲伯的诗句。当然,上帝是不存在的,只有从现实的人的世界来研究,才能认识人。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现实社会的人,才能正确认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个性以及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这本书便是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观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方法论原则的理论性著作。读了这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澄清国内学术界  相似文献   

5.
绍东 《出版广角》2006,(2):21-23
幻想文学,就是在现实世界通过深入人心、人性的描摹,塑造出一个奇妙的“第二世界”,来表达人的愿望,来温暖人的心。头顶是满天的繁星,星空下是灵性的人心,这两者不单让人敬畏,也让人无限想像——星心之间,不就是幻想文学吗?  相似文献   

6.
戈尔丁这颗原籍英国的当代文坛巨星于1993年6月19日殒落了,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可却给世世代代的文学读者留下了一部部闪烁生辉的小说著作,启发他们反思人性的本质和真相。威廉·戈尔丁于1983年以他的早年著作《苍蝇王》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此外,他又曾获得英国“书人奖”。  相似文献   

7.
多面的英国教授 2001年8月14日 英国人总是戴着面具,让你无法捉摸。上个星期,几个朋友一吆喝,我也跑到MBA听了一节课。课后的晚会上,他们的头认出我不是那个团伙的。我解释说,这里面有几个朋友,他们一招呼我就过来了,我不懂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我连忙道歉。英国妇女说,欢迎,欢迎。未料,今天早上,我的导师问我是否到MBA听了一节课。上帝呀!——那个恶毒的英国胖女人看起来很和蔼可亲,没有想到最毒妇人心,居然会跑到我的导师那边告黑状!我连忙把情况解释了一遍,澄清事实。我不知道,那个女人在背后说了多少我的坏话,但我知道导师以为我在占他们英国人的便宜呢。  相似文献   

8.
越活越明白     
谁会越活越糊涂?狗肚鸡肠的会越活越不狗肚鸡肠,勾心斗角的会越活越不勾心斗角,工于心计的会放弃算计,两面三刀的会放下菜刀,证明他们都想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守住了原本就该遵循的道德底线。我原本是想说越活越简单来着,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倒是经常有一些人一些事逼着你越过越不  相似文献   

9.
1994小说扫描     
这不是一篇关于1994年文学的所谓“概观”、“综论”性质的文章,仅仅是扫描,或如北京人所言“(目娄)一眼”,(目娄)到什么就是什么。 一“热点”不热 “热点”曾经是近年文学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我想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不仅仅自己作为—个著名的文学“热点”而永久地留在了当代文学史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和一个模式,即通过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口号来建立一个火爆的文学现象。长达十年的时间内,这个模式似乎屡试不爽,频  相似文献   

10.
张志安  叶柳  宁菁 《青年记者》2007,(23):40-42
【观点摘要】--从大部分《终极对话》的内容看,我们和其他法制栏目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是拿着法制的外壳在做人性的东西,去考量这个人是如何变化的。--实话讲,这件事情你不干也得有人干,别人干和你的心态可能也差不多,那还不如你自己接着干,反正都是干活儿。从社会价值的影响来说,不是说社会价值影响我,我希望通过做这个节目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来影响观众。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国内出现一股“皇热”,这大概是由那本关于溥仪的文学传记《我的前半生》引起的。此书在文革前印数有限,流传不广,文革期间更遭到禁锢,文革后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12.
这需要时间 原谅是一种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旅程。它不是像魔杖那样的某件东西。为了原谅那些曾不公正地对待过你的人,不会有什么魔杖来帮助你。你对一种愤恨把持的时间越长,你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来到达被称为“原谅”的解决点。  相似文献   

13.
我今年快满69岁了。为了晚年生活幸福,做到老有所乐,所以我越老越想“爬格子”。如今,老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扑克、台球、门球、乒乓球、麻将、皆可能掉,而我这个退休前从没写过稿子的人却对“爬格子”情有独钟。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我已走了9个多年头。老实说,写作是一项很艰苦的脑力劳动,像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再加上1996年一次交稿时右手受过创伤,写稿就更困难了。但我尽量克服困难,精心写稿、反复修改,常常推倒重来。尽管有人劝我:“你都这把年纪了,你的退休金和你老伴的退休金用都用不完,…  相似文献   

14.
印刷为进步之母,她蓄积人类知识,推动人类进步,传播人类文化,美化人类生活;其成品还可以广泛流传和永久的保存。人类文化越进步,对印刷的发展需要越迫切。今天的印刷业兼具文化产业的属性和信息产业的功能,是集加工服务、文化和信息产业于一体的行业。中国是印刷的故乡。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8.
近视的苦恼     
我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是,我的眼睛却偏偏过早地近视了。医生说是假性近视,可以治好。妈妈整天让我做眼力保健操,我却三下五除二地做完了。因此,我的视力慢慢地越变越坏。那次,我正在大街上走。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没有呀,后边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又往前走。突然,一个人在我的背上拍了一下。“唉,原来是你呀。”我说,“吓了我一跳。”“我叫你好几声,你向后看时看到了我,为什么你不理睬呢?”她问我。“我、我……”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我这双不争气的眼近视了呢。还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19.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1933年,肖伯纳来到中国,鲁迅、宋庆龄、史沫特莱和蔡元培先生等会见了他。在这次欢叙中,鲁迅和肖伯纳这两位幽默大师作了非常精彩和诙谐的交谈。当他们两人谈到世界局势和英国、中国前途问题时,肖伯纳对鲁迅说:“你以为我真姓肖吗?我是姓‘费’。”鲁迅说:“以我看来,你既姓肖,又姓费。(注:当时肖伯纳是费边社的首脑之一。费边社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流派之一,主张采取温和缓进的办法以谋社会改良。)但我相信,你终究只会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