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的"孝、忠、信"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昭示的就是要通过"孝"、"忠"、"信"来感谢报答父母、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感恩思想。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想背景的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重视感恩的认知教育、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相似文献   

2.
《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跪乳、反哺体现的就是感恩之心。教师应有一颗感恩之心,做到常念跪乳之恩,勿忘反哺之义。第一,感恩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长大,子女没有理由不感恩父母。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感恩父母,因为教师感恩父母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感恩学生...  相似文献   

3.
张德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19+121-119,121
感恩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古有韩信漂母一饭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华罗庚老先生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学会感恩是有必要的,特别是这些90后的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感恩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和就业能力提升对感恩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培养"感恩"学生传播感恩文化、教育学生怀感恩之心到基层去建功立业、以就业促成长在成长中践行感恩等途径,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群毅 《文教资料》2011,(16):141-142
针对学生感恩心缺失这一现状,对学校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构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有目共睹,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进行感恩教育必须重视下面五点:在观念上真正重视感恩教育;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创设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恩教育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链条式教育;感恩教育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90后"高职学生对亲人、师长、社会缺乏感恩意识,本文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自我教育分析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指出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对高职学生进行家庭情感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全社会感恩意识教育的感恩教育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陆焱 《海南教育》2014,(9):58-58
我们都知道,"感恩"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而在我国汉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体现着一种报答的情愫。  相似文献   

9.
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作者探讨了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丁志萍 《考试周刊》2011,(41):153-154
"感恩"是一种回报。"孝"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感恩意识,规范着人们的德行和评判标准。在中学教育中结合以"孝"等为主的道德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析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及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和原因,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提出改进教育方法、主题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达到加强感恩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院校中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发掘感恩意识,培育感恩观念,锻造感恩能力,创新感恩行为的"四层次递进"感恩教育路径,是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会感恩具有呵护健康心理、培养自信自尊、提升人生境界、积累人际资本、守护家庭幸福的功能。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堪忧,有人说90后是冷漠一代;有人说是脑瘫;有人说是空心人,可以为生病的宠物落泪,却从不为妈妈动容……其实是不知情归何处!原因是从来没有人拨动过他们的"情弦"。针对此,我们应该在生活细节里引导大学生认知感恩、体验感恩、践行感恩,进而学会施恩。  相似文献   

14.
王妍 《学苑教育》2012,(15):23-2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当达到的基本道德准则。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高校应着眼新形势下培育"四个新一代"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感恩思想的缺失。农村孩子的留守使其性格大致会形成"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颓废型"四种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感恩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地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分数第一"的倾向,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学生中存在的"感恩之心"的缺失,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效果彰显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古训流传至今,然而,当前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品德教材.  相似文献   

18.
感谢有你     
尉钰  孙蓓 《少年月刊》2014,(11):6-7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是思绪万千。人们常说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曾经为你付出过的所有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到底什么是感恩,是不是说声"谢谢"就算感恩了呢?为什么它拥有那么大的能量?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安市明远小学,来和五(2)班的同学们一起聊聊他们心中关于感恩的点滴。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清明节的价值内涵之一,也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观念。但是"感恩"这一"德目"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有时是利、害并存的。从抽象的角度看,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德目都是良性的,但是个体的道德行为却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存在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合宜的问题,如何合宜需要有一个即时的"智"的判断。不同时代这种"智"是依据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否正确决定着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权利"是主流价值的凝聚化,它应该成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是人的一种内需与品德。社会忘恩故事的流传,学校"忘恩"情绪的潜伏,学生感恩的缺失,无一不让人深思。学校德育要真正落于实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