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地位及所起作用的研究一直是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双主体”, “主导与主体”以及“交互主体”等观点层出不穷。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辨证关系说明主导与主体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任何的“厚此而薄彼”的认识或者做法都是一种“割裂”,二者的辨证统一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指的是学生既是认识主体 ,又是价值主体。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鼓励学生自主活动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使其认识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都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3.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训提高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遵循学生思维认识规律,来设计学生阅读训练程序,是达到阅读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着诸多心理因素的制约。教师应注重用好教材,充分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在探讨“为什么这样写”中创新意;在揣摩“妙处在哪里”中寻新解;在切蹉“还可怎样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自然教学改革的第一个台阶是“分组实验”,那么第二个台阶应是“强化讨论”。目前教师对于前者比较重视,而对于后者则比较忽视,教师仍习惯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分组实验的意义也相对削弱。在某一项观察或实验中,学生肯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但是不管怎样,这些认识是儿童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认识自然现象 ,揭示发现自然规律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探究 ,应成为我们自然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那么 ,在实际的教学中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究呢 ?学会“观察”学会“观察” ,不仅指要学会用眼去看 ,而且要会用手摸 ,用口尝、用耳听、用鼻嗅等方法来帮助观察。实践活动中要“观察”的东西很多 (各种事物 ,多种现象 ) ,有的学生不知从何“观察”起。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机地指导他们有序地去“观察”主要事物和事物的主要方向 ,明确“观察”的目的 ,掌握…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七册《风》一文 ,是该册“空气”单位的重点 ,要求学生认识风的成因。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系列。教材中实验所用的长方体的透明实验箱 ,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只是农村学校一般难以准备有这么多的实验箱 ,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需求。若只是让教师一人演示 ,离讲台较远的学生看不见“风”的流动 ,教学效果差。我在教学本课时 ,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 ,选用学生喝过的空饮料瓶来做空气对流的实验 ,既解决了实验器材的不足 ,使学生都能看见“风”的流动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示在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厌烦的情绪,好的教学方法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辅导,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去解决,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科学也“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要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起服务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相似文献   

10.
一、提高质量,在发展中“变革”在发展性教育中,要抓好小课堂,疏通主渠道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通过探索与实践,我在教学指导思想与原则上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摆正师生关系,建立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意识。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导人“疑无路”的思维态势,又能给学生以恰当的认识条件,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地给予指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逼着他们唱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载体,而作为“现代的活的语言”白话文的发展,也需要继承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精华。“自读—提问—练习—检查—迁移”五步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元学习技能,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基本途径。“读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进一步深化对“读式教学”的再认识,构建“以读为主综合运用”为特色的新型“读式”教学模式,确立“读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和凸现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能正确地启发学生思维,使之自觉、深入和巩固地掌握知识,什么是思维?小心理学》认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间接性、概括性正是思维过程的重要特点。间接性就是联系感觉和知觉已经了解的,或凭记忆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通过人脑的“加工制作”获得新知识的认识事物的过程。然而,这种间接性认识事物之所以可能,首先有赖于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有赖于对事物一般特性的认识,这就是说概括性是间接性的首要条件。可见,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使之开动脑筋这个“加工厂”制…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桌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练习,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儿童的一个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在《鱼》一课的教学中 ,孩子的这种“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1 让学生在“辨误”中发现[片断一 ]师 :鱼 ,同学们认识吗 ?生 (齐 ) :认识。师 :你们见到过哪些鱼呢 ?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认识的鱼。(学生相互讨论一分钟。)师 (投影 :鲫鱼、鳄鱼、海马、乌贼、甲鱼、鳗鱼、鲸 ) :你们认识这些“鱼”吗 ?生 :老师 ,您说错了 !师 :哦 ?老师…  相似文献   

17.
指导汽车工程系新生进行“汽车中的物理学”课题研究,既能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对汽车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是中学化学教学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的.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固然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内容,但还需教师去努力发掘,把它有意识地融会在化学知识中,很自然地而不是生硬地或强加地去进行教育,使学习化学所导致的必然结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各个观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释化学原理以及化学现象的实质.在教学中,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正确认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如果全部归结于学校教育,显然有失公允。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上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样分析,并不是推卸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要端正一个认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中小学教育中,引起重视的“学习负担”指什么呢?结合现行教育体制和要求,“学习负担”应该是指:  相似文献   

20.
谈话是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转变学生思想的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便于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正确、有效地运用这一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谈话显效呢?除了其它因素外,下列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