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刊1996年第6期上刊登了《数学趣题》。其中第一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的:“一汉字代数,每小题中相同汉字表示相同的数,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怎样填才能使等式成立。”  相似文献   

2.
一本好书,一个好的影视节目,读后或看后会有很多感受。你可以用读后感或观后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写读后感或观后感,要说清楚读的什么书或看的什么节目,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也可以写对其中某些内容的不同看法。请你从最近读的书、看的节目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观《×××》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如果你对上次即席演讲的题目很感兴趣,也可以不写读后感或观后感,而把你演讲的内容整理成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3.
贵刊1995年第五期上刊登了《猪年算猪。》题目是:今年猪年。一位农民养有(?)头猪,猪的总共足数是[(?)]。其中[(?)]代表两个两位数(?)与(?)的最小公倍数,数码 a、b、c、d、c、f 可以把它们排成:0、1、2、3、4、5。你能根据上面条件,算出这位农民养有多少头猪吗?并给出一个答案:(?)=30 (?)=24 (?)=15有[24,15]=120 120÷4=30  相似文献   

4.
陈冷、陈蓓、冯雪珺、姚岑同学阅读本刊中,能认真思考,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发扬.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学习中一定要多思考,多联想.有问题一定要刨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才会有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贵刊在1994年第二期上刊登的“趣味数学”《两种凳子各几张》,文中只给出一种答案(详见原文)。其实,它还有一种答案。即:243÷3=324÷4(两种凳子各81张)自然数2、3、4任意排成的三位数有六个:432、423、342、324、234和243。这六个六位数都能  相似文献   

6.
本刊1989年第11期数学趣题《猴子分花生》一文,只给了一种答案,即“花生有756粒,猴子有84只,每只猴子分得花生9粒”。其实此题还有一种答案,现给予补充。即:花  相似文献   

7.
我对贵刊《趣味数学》栏目特别感兴趣。1997年第1期上,这个栏目中刊有育才小学购买桌凳的趣题。经过探索,我发现此题还有一种答案。我把桌凳总数看作两个数的和,把凳子比桌子多的张数看作这两个数的差,据和差问题的解法,并兼顾题中的其他条件,进行了一番探索。如,若桌、凳总数为140张,由和差问题的解法可推知,其差必为偶数。  相似文献   

8.
贵刊1990年第七期趣味数学《一位退休工人的年龄》一则,答案仅一种是69岁。我认为:既要考虑这位工人是在特殊情况下提前退休的,也要考虑他可能是一位老寿星。那么这位工人现年龄可在55至130岁  相似文献   

9.
C 2.C 3.A 4.B 5.A上期《读故事学英语》答案~~  相似文献   

10.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徐荣芝 《山东教育》2009,(7):122-122
传说中有一种植物,只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它就能盛开最美丽的花,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山东教育》与之相似。 我想正是有了众多读者的亲切关注,“山东教育”之花的绽放才得以愈开愈美,愈开愈浓,愈开愈香,值得读者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为之付出。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最早是在上初中时学的《两小儿辩日》。初学时文言文的词义及语法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两小儿所辩论的问题却让我困惑多年。当初老师告诉我们的答案是:早晨和中年太阳离人是一样远的。当时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也没勇气和老师做更深的争论。一晃已过了二十多年。今年,小学课本首次选用文言文,就恰巧选用了《两小儿辩日》这一名篇。于是,这个问题再次涌现出来。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不一。然后,我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提供给学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好多学生的反应是将信将疑。最后,我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经过…  相似文献   

13.
第四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培训题第72题:从1~50这50个自然数中,找出5个自然数,使这5个自然数的倒数之和为1,那么这5个自然数的和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荡荡的店铺后,拖着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旧的小屋。“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他如此想着,“这个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拉紧他唯一一件薄外衣。“唉!好些个日子没有收入了,太太一定又会板起脸孔。”他慢慢地踱着步伐,影子在月光的渲染下拉的很长……就像他的心情一般,很沉重。突然,街角那月儿眷顾不到的地方,彷佛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因着好奇心的驱使,他走向前去,哎呀!是一个人呢!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丝不挂!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蹲下,那人缓缓地抬起头来,他…  相似文献   

15.
一读《桃花心木》:整体感知,解疑又生疑 一读《桃花心木》,我发现它具有林清玄散文的共性特点:文笔恬淡清新,却又表现出醇厚、隽永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虽然写的是平平常常的种树故事,但却借种树之道比育人之理。在叙述时层层设疑,引人遐思,最后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启迪。这就是我一读的最初印象,也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6.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17.
<正>近来无事,我又翻起了《论语》,这已经是第三次读了。那简洁平和的文字,就像和善的长者在与我娓娓而谈,不厌其烦的鞭策教诲,给我积极向上的力量。第一次读《论语》是上大学的时候,记得初读时还颇为吃惊,并不是因为它的高深,而恰恰相反,印象中以为深不可测的经典竟然这样平实朴素,富于亲和力。虽然那时对一些字句似懂非懂,但仍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如烛火一样温暖  相似文献   

18.
我是去年才开始触及《论语》的。如果不是学校推行国学教育,我想我至今也不会主动伸手拿起这本装满之乎者也的书。我并不是个不爱书的人,也喜欢唐诗宋词,也喜欢元曲清说,也喜欢沉迷于书中或清丽或悲凄或豪放的韵味当中。不看论语,不读孝经,  相似文献   

19.
《惊弓之鸟》(第五册)是篇启发学生动脑筋的好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惊弓之鸟》文字简短,故事性强,学生爱读,但有的学生会把它的内容误为“更  相似文献   

20.
张波 《语文天地》2013,(13):17-19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所选的一篇散文。该文简约流畅,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琐事,文本的主旨似乎并不难理解,但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蕴含的确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做不同的解读。一、体味直面生活苦难的坚韧精神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年老体衰,无亲无故,居住在几间破败的小屋里,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