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经在报上发表过一篇通讯,可是其中要表彰的一位总工程师却没有写上名字。那是1980年夏末秋初,我兴冲冲地去S机器厂采访。这个厂一扫20多年的亏损晦气,洁净的林荫大道和鸣着欢快节奏的车间,一下子启开了我郁闷闭塞的  相似文献   

2.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3.
值此国庆佳节50周年之际,我访问了当年采访和报道开国大典的新华社记者李晋。走进新华社宿舍楼,一位身穿大红T恤衫的白眉老人与我如约而见。知道我是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后,李老开门见山地指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的实现。”“我有幸采访和报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李老强调说他是和李千峰同志共同承担并完成这项任务的。当时他们既是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新闻的记者,又是政协新闻处的工作人员,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并于IO月1日那天登上…  相似文献   

4.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见到你,非常热情健谈,有时甚至投你所好,要啥讲啥;一种是态度冷淡,不善言谈,甚至有意回避,拒绝采访。 我便碰到过这第二种人。他就是我院副总工程师、省劳动模范丁国强。 1984年,我担任《西北水电院报》记者不久,宣传部长便对我说:“多宣传一些模范人物,像丁国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其实,丁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院里的人几乎有口皆碑。我也早有采访他的意思。不料,第一次采访便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是一个秋夜,我敲开了丁总的门。“你找谁?”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客气地把我让到屋内,然后坐到桌前又看起了资料。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和他谈工程,谈技术,谁知一连换了几个话题都话不投机。无奈,只好单刀直入,请他谈谈自己。他一听,立刻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其他同志。”然而,便又埋头工作了。  相似文献   

6.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7.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次难忘的采访。1992年12月20日,约定采访他的日子到了。没想到,那天直到下午下班后才有了由我个人支配的时间。他叫丁大洋,是湖南津市市百纺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一个多月前,在湖南常德市城区我认识了他,并听他说起了那幅由12块组成、共有12米长,把黄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天然木纹画。天然木纹绘出黄河,实属罕见。而我们《常德日报》还未曾报道。于是我萌发了去桃花源采访丁大洋及其木纹画的念头,并和他约好了采访的日子。隆冬的夜来得早,加之天色阴沉,又下着毛毛细雨,那天黑得更快。因为如此,我心里掠过改天去采访的念头。但我转念一想,守信用是结交朋友的基础,而记者是需要交朋友的,因为需要朋友提供新闻线索。这次若失约,不仅有可能失去这一新闻的采访权,而且有可能失去一位刚结识的朋友。常德市城区距桃花源景区有60多公里。报社没有采访保障车,外出采访要乘公共汽车。我顾不上回家吃晚饭,直奔汽车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赶上最后一趟去桃花源的车。通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了的,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我在公路上试图拦乘便车去桃花源,然而,一辆辆汽车瞪着两只刺眼的“大眼睛”,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时,我想到了在常德市消防支队的一位很热心的朋友,想请...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县广播站编辑陈相门老师,认识了他也就认识了《新闻爱好者》。次年,我又订了一份。一位同学见我经常读这个刊物,就给我提供了一条采访线索,让我去采访游乐场。同两位办场青年谈话时,我东一斧子西一鎯头地乱问起来,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也没得到满意材料。晚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最后干脆起床列了个提纲。第二天一大早又去采访,挖掘出了两个办场青年都是刚刚刑满出狱的事迹。回校后,我赶写  相似文献   

10.
巧访郭方明3月底,我来到春城昆明。采访’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称世博会)。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首次世界博览会,也是我国园艺史上未曾有过的盛事。为了这次世博会,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园艺博览局,局长郭方明原任云南省建设厅厅长,他早于1997年就到任了。我抵昆明后,便立即着手联系对郭局长的采访。世博会开幕在即,采访这样一位大忙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只好通过侧面想办法,走迂回路线。我与博览局所属的《人与自然》编辑部的一位叶女士取得了联系,叶女士告诉我,此时采访郭局长必须等机  相似文献   

11.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12.
在我心中,始终难忘一位偶然相识的记者。在衢州后溪乡一所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上,浙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叶峰向我说起他采访一位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失学女孩的故事。为了采访,他翻山越岭,不怕;啃  相似文献   

13.
四访吴敬琏     
“两会”期间,领导要求写篇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深度报道,我锁定了吴敬琏。碰壁在政协的日程安排上,3月5日是各小组讨论时间。一大早我提前半小时赶到了经济界驻地,刚要进电梯,就发现了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正是吴敬琏!和其他任何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样,吴老这次又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焦点。因为我要做的是深度报道,所以在电梯里我没有和许多日报的同行争抢。不过,我“尾随”吴老进了经济32组的小组讨论会场。看到吴老坐定,我抢在许多记者之前走上前去,向他递交了名片,说明了采访意图,希望能够单独采访。然而,吴敬琏说他很忙,有采访都要经新…  相似文献   

14.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5.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16.
列宁有一句名言:“退一步,进两步”。意思是指在政治斗争中,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就不宜冒进,宁可暂时后退以保存力量,创造条件,然后再向目标迅猛进军。这句名言,在新闻领域内,也可以用来指导突击性采访实践。最近,我采写的《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一稿,便是一例。 3月21日,我提前半小时来到无锡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会场。事先我得悉有一位港商要在会上捐款100万元的消息。对此,我当然要抓住线索不放。然而  相似文献   

17.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8.
访问要得法     
记者和通讯员明确了报道思想,列好了采访提纲后,就要开始访问活动了。访问有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两种。个别访问的主要艺术在于谈话中要善于提问。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对我说,有次他去采访一位劳动模范,虽然在采访前作了不少准备,但提问时没几句就完了,有些提问被访者感到丈  相似文献   

19.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20.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