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和革命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继承和发展了原历史革命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老建筑和谐共生,是天安门地区地标性建筑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展览主体为国博新馆建筑,展示了新馆建筑的诞生过程,体现新老建筑的对比与变化。其展陈设计,充分考虑建筑作为展示主体的空间特性,将城市和建筑空间格局引入展厅空间,以达到城市与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我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通常采用“物以类聚”的文物分类方法,根据质地将文物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保护。文物专题展览是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与基本陈列不同,更多地从艺术、题材、文化、流传等方面展现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且更注重视觉表达。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要充分分析本馆展览定位、馆藏优势、目标观众等,以避免出现“千展一面”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展览不再自说自话、自行其是,对观众的服务也更加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这些必须建立在了解观众信息、满足观众多种需求的服务意识之上"。因此,观众调查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魅力永恒的童话力量——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以下简称"安徒生展")的观众调查为例,分析观众的关注点以及他们对展览的实际评价。希望借此能为博物馆的展览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并有利于制定博物馆未来的展览策略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科技馆常展更新改造项目之一,“守护地球家园”常设展览以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为核心确定展览主题,引导公众正确领会人与家园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携手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呵护唯一家园。本文分析了确定该展览主题的思路,探讨并总结了围绕主题进行策展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的建筑和展览设计,必须建立在对藏品的理解之上,进而形成充分体现展品自身特色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避免博物馆和展览出现"千馆一面"的现象。德国科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从博物馆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以"物"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以核心藏品的展示确立博物馆建筑形式,以大型展品为纽带确立展览流线和分隔空间区域,以展品特性定制光源设计,这些做法对于中国博物馆界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诞生以来,中国流动科技馆以流动巡回展出的方式,将展览资源送到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域地区,有效补齐了基层科普短板,极大地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公平和普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剖析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主要特点,以“生态环境”主题展览为例,从背景调研、目标聚焦、主题凝练、内容策划、展览布局等方面入手,梳理该类展览的策展方法,可以为今后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策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建立全新展览宣传理念和模式,将展览中的文化遗产、办展主旨隆重推介给观众、推介给社会已成为愈来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策展是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将展品按照一定的脉络展示,以视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沟通与交流,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地整合与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策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展览品质的优劣。策展人依据博物馆主题立意,通过释展梳理展览的结构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由设计师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陈列设计的表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本文通过三个机器人专题展览诠释其策展的主题立意、叙事结构和陈列设计的相互关系,分析同一主题下的展览采用的不同阐述方式与设计形式,从而提出“纲、目、形”策展三部曲作为一种可探寻的思路与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格式塔美学探究了视知觉规律,是一种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以格式塔美学为研究视角,发现许多图书馆展览存在设计风格紊乱、艺术张力匮乏、形式与内容冲突等问题,分析格式塔美学在图书馆展览形式设计中应用的价值、可行性以及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处理特点,并利用图底原理、意象思维等研究图书馆展览视觉元素设计原则,认为图书馆展览应该兼顾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色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图形的具象性和意象性、形状的矫平性和增锐性、照明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江南再造”系列展览选取调集自清代中晚期至当代难得一见的130余件珍贵书画档案展品,梳理展示广义江南地域艺术流派。文章从策展构思、展品选择、展陈布置、作品关联等出发,分析展览历时性、跨媒介、在地性与延展性特点,以期为当下档案展陈工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2.
“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是中国科技馆2019年精心策划打造的一个主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科技成就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梳理展览策展思路,剖析了该展览在选题、展览目标、内容规划、布展和展品设计等方面收获的经验,希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为今后拓展科技馆展示科技成就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定位型展览”借助信息传播媒介,促进观众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为生动讲述信息定位型展览的文化信息,博物馆的讲解语言需发掘此类展览的陈列语言特点,进而探究具有针对性的讲解语言,以延续展览的陈列艺术和社会生命。基于“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等信息定位型展览的陈列语言特点,提出讲解语言的三大构建原则,以期指导信息定位型展览的讲解实践。  相似文献   

14.
"第三文化空间"概念是在"第三空间"理论基础上的延伸与创新,并且更能表达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特质,营造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很有必要。探讨了营造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类展览的主题,须从历史文化事实中提取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概念,并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表达,通过承载着这些历史文化信息的展品和布展设计来表现。因此,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基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展览的科学品质。鸦片战争博物馆针对本馆的展览选题,搭建了包括馆刊、专著、论坛在内的多种学术平台,孵化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运用于“鸦片战争”展览,极大地深化了展览主题、丰富了展示内涵,并促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较好融合,集中体现了“内容为王”的办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书信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通过举办书信展览,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屡见不鲜。展览能给予书信类展品空间上的优势,可以同时就某个主题展示大量的书信,反映历史事件、家风家训、文学修养、真情实感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书信作为静态展品,展览形式较为单一,表现方式多为单向沟通,弱化了信件的交流作用。福建博物院原创的"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不仅在单元标题上突破传统表述模式,还为18件书信文物配套地展出了24篇感悟文章,引发观众多角度、深层次的碰撞与共鸣,提升了观展效果,社会反响良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博物馆通过举办以“文明”为标题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国内外巡展)等方式,不断尝试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标准与重要贡献,但存在“中国性”呈现不足、阐释力不够等问题。在“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以“文明”为标题的陈列展览应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挖掘多元内涵,展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自成性逻辑,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数字展陈技术,以多维释展转换等路径凸显“中国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明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空间作为一种服务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的重要因素.文章介绍了“创客空间”的概念,提出了“LC微课”空间与服务设计,阐述了构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必要性及服务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博的普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直播时代,"微直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人都能成为直播者,但其具体形式和应用却是多样的。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试图探析"微直播"的形式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创意改变生活——意大利设计艺术展",针对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提出的建议、意见和网上观众调查的数据,结合策展活动背后的背景和意图,提出了"观展"与"策展"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实态,并就采取怎样的策展和观展态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