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所引"孟棨《本事集》"的文字,并非孟棨《本事诗》的原文单行文本,而是宋佚名编《本事集》所收《本事诗》的缩写本。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本事集》,实际是两种文献。其一,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省称作《本事集》;其二,杨绘之后的佚名编者汇集孟棨《本事诗》、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以及新添资料这三类文献而编成的本事诗词汇编,也称作《本事集》。佚名编《本事集》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孟棨《本事诗》原本进行了简化改编。  相似文献   

2.
关于《本事诗》的作者,陈尚君考订其姓名为"孟启",生年为元和前期。而本文则认为前一判断虽然正确,但尚须补证;后一说法则在论点和论据上都有问题,稍加考补则可确定孟启的生年为元和后期或长庆年间。  相似文献   

3.
《二清图》     
<正>~~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军而无阵,犹人之无四维;虎之无山谷,不可一日存也。”所谓阵,即两军交战时按一定的战术需要,以不同的排列组合展开的战斗队列。队列是战阵中的最基本形式,而队列的多端变化则可演变成战阵的变化多端。一个战阵的训练成形,要从募选、束伍开始,需要经一定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战场上的运用自如。兵书上说:“伍束而阵定,阵定而后节制行,节制行而后进止熟,进止熟而后奇正生,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战阵出现于殷商时期,军队按左、中、右形成分布,是以战车为主的方阵。卜辞说:“王作三师,右、中、左。”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亦逐步扩大,参战的兵力、器械也不断增多,阵法也就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3000年漫长的历史中,一代一代的军事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阵形,如:鱼丽阵、圆阵、疏阵、雁行阵、八卦阵、五行阵、三才阵等。由于阵法是古代陆战战术的核心,古代的兵书很少有不涉及阵法的。但是,由于古人耳熟能详,对于阵式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队列的排列、阵形的变换、阵的运动等等,又往往略而不详。即使是清代保留下来的精美阵图,也大体如此。就编选者所见阵图而言,《毅军陆操图》是唯一例外。毅军是晚清一支著名的军队。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裁撤临淮军,以三营归记名总兵宋庆节制,因宋庆勇号毅巴图鲁,故称毅军。宋庆因剿捻屡立战功,后官至湖南提督,以治军严整著称。《清史稿》中有记载日:“(光绪)十余年,军容称盛。醇贤亲王奕最被命巡阅,叹为诸军冠,亲解袍服赠之。两宫眷遇优渥,加太子少保、尚书衔。”《毅军陆操图》现藏本馆,为一册十六幅,黄绫面,高40厘米,宽30厘米。是毅军“军容称盛”时期上奏的受阅操演图。图中阵形变化,以五行阵为基础,以横排方阵结合西方盛行的线式、散兵式战斗队形,运用进退连环枪式,使整个阵形纵横捭阖,进退交替,互为接应。本图图解十分详尽,制图方法明显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与中国传统的阵图很不相同,现予刊布,可供军事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荆钗记》为南戏经典,其故事与真实历史人物之间,差讹甚大。关于其创作起因与本事,形成几种说法。本文对此问题做一董理,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尝试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的趣味的文学史话题来叙述。  相似文献   

6.
<本事诗>是记述诗人作诗的事实原委的书,保存了唐代诗人许多轶事和民间故事,开创了记事诗话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本文对<本事诗>进行新的探讨:第一,考证作者的名字、籍贯与生平经历;第二,考证<本事诗>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7.
晚明徐复柞所撰杂剧《一文钱》,是明代讽刺短剧中的优秀之作。徐氏(156一约1630)字阳初,号三家村老,常熟人,南京工部尚书徐武孙,为万历。天启年间的重要戏剧家。该剧以嘻笑胜于怒骂的讽刺笔法,对剥削者的贪婪自私、吝啬刻薄,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抨击。“破俚道人”的署名,便暗示着剧作的题旨。主角卢至,是个“家资千万”却“财便是命”的任啬鬼形象。“生平不前嫌铜臭,通宵计算把牙关扣。就使杨子江潮变酒浆,心中只是还不勾”,便是其自白。于是乎“扣牙关”扣得妻子儿女“日日冻馁”,每人每天只是“给米二合,其余一些不管…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的标题是我听(看)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去年的评奖作品后最直接的感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晓珍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106-111,147,148
关于《商辂三元记》的本事研究,早期以"诬贤"说为主,《曲海总目提要》首次提出了"章纶"说。经本文考证,此剧本事与章纶亦无关,章纶亦非"遗腹子",章纶母也非如剧中所写,是督责儿子刻苦攻读,使其高中三元的节妇,实际上章纶母在其六岁之时,就已经去世。《商辂三元记》体现的是民间无名氏"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其作者为明代著名曲家徐霖的说法证据不足,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国际商业谈判,作为国际间商业交易的工具,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一宗国际间的商品交易或者是一项重大的成套项目的谈判,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的对外贸易只由外贸部门一统经营,参加国际商业谈判的人员,也仅仅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  相似文献   

11.
《长短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千余年来问津者少。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出版了几种校点、今译本,瑕瑜互见。而巴蜀书社2003年5月出版的周斌撰写的《<长短经>校证与研究》(以下简称《校证与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整理、研究赵蕤《长短经》的著作。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长短经》的校证,下编是对《长短经》的研究。该书集整理、考订与研究于一体,对赵蕤的生平事迹及其《长短经》的基本情况第一次作出了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见解新颖而又证据充实、论断合理的结论,纠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14日,“追悼刘半农先生大会”在位于景山东街的北京大学二院礼堂隆重举行。追悼会场庄严肃穆,礼堂内外悬挂了几百幅挽联、挽幛,其中有一幅署名“魏赵灵飞”的挽联,措辞恳切哀伤、催人泪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北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以下简称《本事》),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部词话专著。作为开山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这部词话早已亡佚,后人只能从他书转引中窥知一二。本世纪以来,词学界发现了这部书的一些线索,有了一些辑佚成果。但是,还有许多线索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同时,在已发表的辑录成果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长期跟从前辈从事词话研究,在前辈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高度重视《清实录》的日常管理与保护。本文利用原始文献资料,对清政府在保护《清实录》上采取的防火、防虫、防尘、防盗、防潮及补缮、修复等大量有效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这些措施至今仍具借鉴意义。同时,本文还对《清实录》的利用规制进行了探索,认为其进呈与提调方面的严格规制亦有利于《清实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历代圣王无不以服田力稼,勤劳农桑为先务。故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率民耕绩,几为万世型。南宋初年,高宗虽出入兵间,却勤劳百为,栉风沐雨,关心民瘼。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而先下务农之诏,以绍开中兴大业。时有楼(王寿)者,字寿玉,一字国器。浙江奉化人,绍兴三年(1133)任于潜县令。绍兴五年(1135)任邵州(今湖南邵阳)通判。绍兴二十五年(1155)为扬州知府兼淮东安抚使。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表现了48个义民的竹笔长卷,这就是近现代著名画家司徒乔创作的《义民图》。它是画家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富时代特征和感情色彩的作品之一。作为一名极具特色的画家,司徒乔在油画、色粉画、竹笔画等领域都有极高成就。受鲁迅先生影响,司徒乔更多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他以纪实的手法,用独特的竹笔绘制了多幅广为流传的灾难画。这些作品凝结着作者的深切情怀和时代的悲情声音,向人们讲述着战争时期穷苦大众血泪,既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也斥责了国民党统治者的无能。本文从画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工具、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介绍、历史地位及灾难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形成的原因等多个方面对《义民图》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使人们在全面了解《义民图》相关信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创作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7.
《陶冶图编次》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主编而成的古代陶瓷生产工艺专著,被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李国祯、郭演仪称为"中华古代制瓷工艺流程的最完整记录"。通过参考大量清代史料文献,进一步考证了《陶冶图编次》的著述年代、著者以及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重编《说郛》本题名聂奉先的《续本事诗》所收十五条诗事均见于《诗话总龟》前后集,其中十四条见于前集,录文顺序与《总龟》相同。此《续本事诗》源出元代以后的一百卷本《诗话总龟》,并非《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聂奉先的《续广本事诗》,是明人伪造的一都伪书。  相似文献   

19.
在救亡、革命、解放的背景下,"其本在人心感于物"的音乐被要求承担更大的历史新命,"东方红"因而由抒发"我"之情志的民歌一变而为歌唱"我们"之事业的颂歌。《东方红》歌词、旋律与体裁的变动具象了"乐之本事"与"声之新命"彼此缠结的复杂状态。从歌词看,"东方红,太阳升"象征"革命中国"对传统与现代的胜利,但古老的"比兴"技巧延续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从声音看,它严格遵循传统五声调式,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为作为革命新声的《东方红》浸染了挥之不去的本事底色。从体裁看,由歌曲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渐趋抽象化的同时,演变成为对历史和传统的召唤。虽然历经不断的改编与艺术重构,两者的复杂关联却从未厘清,它们揭示了《东方红》与"革命中国"的另一面,促使我们发现其声音与历史的多质。  相似文献   

20.
传为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现存多个摹本,用笔和设色略为不同。由于摹自同一底本,其造型手法和图像基本相似,形状灵异奇特,线条流畅浪漫,空间巧妙幽邃,弥漫上古神韵。本文采用形式分析与文献材料互证的方法研究《洛神赋图》的造型与图像,聚焦于空间营造方式及其与艺术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本体论层面的探讨分析《洛神赋图》的文化意涵,从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其艺术特质和图像内蕴,并对照传统绘画文论评析其画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