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发展能更好地引导实践.作为相关研究的基点,知识概念的明确显得急迫和重要.文章通过梳理汉语词"知识"的起源,在总结知识概念已有的四种认识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一个低限的知识概念,并通过与相关术语的甄别,使知识的概念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2.
对"录遗",《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清代科举制度,凡生员参加科考,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录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辞海》的解释与此相同,《辞源》、台湾版《中文大辞典》的解释也相近,特别是都众口一辞说"录遗"是"清代科举制度"。但是,这种解释却有不够严密、不够准确之处。说不够严密,就是虽把"录遗"的过程说清了,但对什么是"录遗",却并未确切说明。其实,在《辞源》注明"录遗"解释材料所出的《清会典事例》三三七《礼部·贡举》中,本有简明扼要的解释:"录送遗才科举。"这才是"录遗"一词的意思,辞书上的解释是"录遗"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学界关于秦汉郎官制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如严耕望《秦汉郎吏制度考》,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等,这些著作对秦汉制度的研究都很深入,但同时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东汉官制独特性的关注。目前学术界通常都将东汉官制附于西汉官制的研究,认为东汉官制相对西汉官制来  相似文献   

4.
《隋书·经籍志》录有"《婆罗门书》一卷",不明为何书。后人均推断此书为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清人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归入佛书类,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归入小学类。音韵家据《隋志》称此书有"十四字能贯一切音",遂以为反切的开始运用与音义一类书的发生不先不后和梵文字母的传入同在东汉时代,《婆罗门书》成了中国反切起源于西来梵文的铁证。  相似文献   

5.
歌谣传播是汉代舆论传播的重要形式,"举谣言"是歌谣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举谣言"含义的理解,历来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分歧。本文通过对"举谣言"各个因素的辨析认为,"举谣言"的基本含义是:每年下半年,州郡派员到所辖区域去考核官员,了解民情、民意。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派出人员要收集民间歌谣作为工作依据。岁末,州郡将所收集整理的包含大量歌谣的材料,汇报给中央政府。这些材料将作为评价奖惩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7.
脱“套”     
大凡可以定型化、规格化、标准化的东西,都可以有“套”;大凡积渐成习、日久成俗的东西,也可以有“套”。两人见面,照例地握手寒喧,彼此恭维,是客套;未开言,先递烟,是俗套;被熟练地掌握了的一定语言、行为的程式,叫熟套。有“套”并不一定就不好。一般说来,物质产品的生产如果有了“套”,就有了规矩,有了标准,有了统一的规格,有了质量的保  相似文献   

8.
“软”广告节目是指以短的专题片、信息片的形式出现,将广告宣传效应隐含在电视片背后的节目。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形势,我认为,比较理想的考虑是:一个电视台的创收节目应采取以“硬”广告节目为  相似文献   

9.
"秀才科"被《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列为常选科目之首,是唐代科举重要科目之一,同时也是起伏甚大、变化较多且不易详明的科目之一。过去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未达或可商者。笔者近年致力唐代试策研究,于唐代科举各科之试制及其变迁,稍有所及,兹就有关文献记载,略作考辨如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0.
11.
李俊华 《兰台世界》2012,(16):79-80
在语言的接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成语,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时所传达的内容与它们本来所指有一些差别。这种情形在语言中较多地存在着,探索其间的演变轨迹对于汉语词汇学以及语用学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以"梦笔生花"为例试作辨析,希望能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瑴”与“kū”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记述了《晋察冀抗战图像总集》策划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丛书编撰过程中,对庞杂历史图像所做的梳理、考辨和修复工作。列举了在考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考辨方法,以期用对国家、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以图述事证史,让真实历史图像显示出难以撼动的伟力。  相似文献   

14.
胡梧挺 《兰台世界》2013,(10):93-94
“海东青”是辽金元统治者所钟爱的一种猎鹰,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其得名时间大致在北宋初年,其中的“海东”主要是指“高丽国”而言,它表明了宋人对名鹰“海东青”产地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海东青"是辽金元统治者所钟爱的一种猎鹰,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其得名时间大致在北宋初年,其中的"海东"主要是指"高丽国"而言,它表明了宋人对名鹰"海东青"产地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两千年前《史记》的《秦始皇本记》和《蒙恬列传》中曾二度出现"隐宫",此后的注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又两次出现"隐官",1987年袁仲一先生把秦始皇陵兵马佣坑、秦都咸阳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地陆续发现的陶佣、陶马、砖瓦上的文字集为《秦代陶文》,其中收录带"宫某"  相似文献   

17.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史记》和《汉书》的一段相同的史料中,有对"星"的不同记载:《史记·孝武本纪》:其秋,有星茀于东井。后十余日,有星茀于三能。望气王朔言:"候独见其星出如瓠,食顷复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中华书局,2013年,页598—599)《史记·封禅书》:"候独见填星出如瓜……"《索隐》:"乐产、包恺并作‘旗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相册,或者在同学录中上传了自己的照片,那么你可要小心了,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改头换面”,成为网络“库索”一族手中发挥他们创意灵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