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2.
王林  郭枝 《兰台世界》2014,(10):50-51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标志,而作为该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的李鸿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史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进程与结局。  相似文献   

4.
刘颖慧 《今传媒》2012,(5):24-27
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所著官场现形记被坊间翻刻,后诉诸租界会审公堂,获胜,是晚清小说出版界最早通过诉讼维护版权的实例,但因资料缺失,诉讼始末一直未被后人所知。本文利用几则世界繁华报馆刊发于晚清其他报刊的告白,揭示出了这一案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5.
崔波 《编辑之友》2008,(3):75-77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个人解放,由商会、俱乐部、咖啡馆、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等公众意见“场所”所构成的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它既是瓦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性因素,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雏形。“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7.
万鹏  方丰 《兰台世界》2015,(9):78-79
晚清政府为挽救颓势分四批向美国派遣了一百二十名幼童。这些留美幼童中的绝大多数在学成归国后并未立即走上预先设计的就业服务道路,反而备受冷落。但他们以强烈的报国情怀克服重重困难,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8.
易婧 《兰台世界》2023,(3):138-142+147
晚清县域私铸泛滥,私钱与制钱相伴而生,流动在民间市场之中,对县域的经济秩序、社会治安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颇大。虽然政府采取了禁私措施,但私铸现象仍屡禁不止。根据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可以得知,该县私铸难禁的主要原因在于南部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富绅保甲的包庇与加入、国家律令与官府实际执行中存在偏差以及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9.
晚清西学东渐强风,促进了西医东渐的历程。文章阐述了西医凭借其卓越的外科医术,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中医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西医面前有些相形见绌,开始了缓慢的分化变迁历程;因其导致了近代民众就医观念的转变与西方医疗卫生制度的5I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李俊婷 《青年记者》2017,(17):110-111
我国的报纸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邸报到初期的新闻纸,都是统治机构政治权力功能的延伸,是上传下达的工具.后来,受西方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报纸,报纸成为重要的社会启蒙工具,开启民智的同时也掀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报纸功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韩涛 《历史档案》2012,(3):114-125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清朝在删修旧律的同时,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法律制度,在立法领域,尤其是实体法方面,基本上构建了近代性质的部门法体系的雏形。晚清大理院处理了大量民刑案件,形成和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司法文书。借助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司法文书,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到大理院在司法转型时期对立法成果的真实适用情况。本文以大理院司法文书为中心,从实体方面对晚清中央审判中的法律渊源及其适用方法进行具体考察和实证研究,以期为透视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央司法审判状况提供一个微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张德民 《新闻界》2023,(11):77-87
晚清官员饬令购阅维新报刊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出现的特殊景象。甲午之后,张之洞饬令湖北官销《时务报》。随后,多省官员效仿札饬购阅维新报刊,推广范围遍及全国乃至日本,官僚士绅和书院学子是重点购发对象。晚清官员之所以集体推广维新报刊,离不开光绪帝对译办报刊的允准、维新报人靠人脉关系的游说、朝廷新学取士的转向与出于裨益政学的需要等原因驱动。在晚清官员的推广下,维新报刊不仅从民间通行官衙,利于“官智”开启,还在书院学子间广泛传阅,裨助新式人才培育,其言论生存空间和报人活动空间也得以拓展。饬令购阅甚至一度成为晚清政府推广报刊的体制化手段。晚清官员和维新报刊的复杂互动,折射出国人办报背后的政治动力,亦是理解报刊助推维新运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陆欣 《中国出版》2022,(21):67-71
通过对清末画报的发行渠道、编辑策略、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等的梳理,探讨社会公益如何作为近代图像出版的基础与动力。在分析地方公益活动对于图画报刊发展的关键作用和延续性影响基础上,以《时事画报》为例具体说明以公益为中心所形成的美术同业联盟与图像出版样态。文章认为,社会公益不仅拓展了图像的流通渠道与内容机制,也串联起画报在视觉技术层面的图式嬗变轨迹。以公益为价值旨归的岭南画家办报活动,展示了近代报人群体生成的别样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余冬林 《兰台世界》2016,(8):143-144
对于西方男女平等现象,晚清使臣们的认知和态度有所不同,主要有由困惑到欣赏、坚守"男女之大防"、由批评到部分认同、由积极受容到主动实践等四种类型。他们通过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介绍西方文化,对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维新派男女平等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辛亥时期男女平等思想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清末兴起的学堂生群体和功能性社团等信息传导的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舆论的最基本单位, 实际上是一个个趋新性的舆论圈, 由其内部向外围世界传承域内信息, 增强界内人士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度, 由此形成晚清公共领域重要的内驱力因素, 成为清末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激活性因素, 对近代市民意识形态由省垣市镇到乡村的辐射和蔓延发挥了组织传播媒介的作用。本文从考察晚清时期的组织传播媒介入手, 对这一时期公共舆论与媒介形态的正相关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荫桓(1837-1900),在1886年至1889年三年多时间里,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期间,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交谊活动,这也是对一位外交官的基本要求和一项重要使命,通过交际,可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结交朋友、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7.
管仲乐 《图书馆》2020,(1):7-12+19
晚清随着西方文化渐入,我国传统书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厦门博闻书院即此背景下的产物,它由中外人士合力创办,并剔除相关"考课"功能,突出公共阅读功能,成为较早具有"公共阅读空间"性质的藏书机构。博闻书院"公共阅读"特色包括院藏书籍多样化、书院设置现代化、书院管理制度化、书院功能立体化等。它隐性地激发了近代公共阅读事业和近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并契合当时的学术转型需求,是我国近代思想文化启蒙建构中的一个版块。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史料的发现,文章探讨了晚清新式官报的发行费用变迁及其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创办初期,新式官报享有发行免邮优待,官方邮政也因此得以推广。执行了长达四年的免邮政策后,因经费浩繁,难以支撑,新式官报的发行费用由免费调整为收费七成。其后,中央政府创办了《政治官报》《内阁官报》,报费金额随着清廷态度而松动,中央官报再一次享受了部分免邮政策。新式官报发行费用从无到有的反复改变表明,报刊活动不仅事关媒介自身,而且往往处于动态平衡的权力关系中,应将其置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因素环环相扣的整体网络中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卢厚杰 《图书馆》2021,(2):101-107
以晚清时期晋商家刻为分析个案,探讨商人群体参与私家刻书的影响因素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化清代刻书史和晋商文化等学术课题的研究。研究认为,三晋刻书传统、晋商藏书以及著述成为他们参与私家刻书的文化要素,雄厚的经济资本、出版技术的变迁以及由晋商子弟组成的编辑人才力量,则从物质、技术和人才等角度为晋商私家刻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晚清时期晋商投身私家刻书实践,有助于传播三晋乡邦文献、构建地域文化及重塑晋商群体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不同时期的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以白话报刊为载体的晚清新闻语言.截至目前,学界对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语言学等角度.笔者选择五种报刊进行深入考察,分别为《杭州白话报》(1901-1903)、《中国白话报》(1903-1904)、《安徽俗话报》(1904-1905)、《京话日报》(1904-1905)、《第一晋话报》(1905-1906),总字数为300万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促进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力图对这一过渡时期的新闻语言面貌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