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德泽  卢勇刚  樊国生 《传媒》2016,(12):44-46
重庆,是一个山美水美之地,也是一个新闻富矿之地.继各地各路媒体记者持续关注重庆、港澳媒体高层集体参访重庆等之后,2016年5月11-1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网络媒体责任论坛在重庆召开,12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负责人、31家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负责人、42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闻网站负责人、部分商业门户网站和知名APP客户端负责人,共计102家网络媒体150余人汇聚重庆,在研讨“一带一路”与“媒体责任”之外,也开启了一次对“重庆之美”的深度聚焦.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9,(1):80-80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 为向驻京境外记者及时介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境外记者提供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闻信息,2008年12月12日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期“新闻茶座”在京举行。本期“新闻茶座”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60多位外国驻京记者、驻华使馆新闻官以及港澳台在京记者部分中国境内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经济新闻若做得过硬,会就远离受众。去年以来,嘉兴市广电集团新闻频道推出“穿越转型之痛”和“经营之道”、“腾退的智慧”等主题性系列经济报道,力求从百姓角度,用讲故事的手法,软化经济新闻,实现经济新闻社会化。其中以展示企业先进经营理念、揭示企业转型之策为主题的“经营之道”专栏,累计播发新闻50多篇,因主题鲜明、语言平实,小切口大道理,得到受众尤其是企业界朋友的好评。 一、深化主题,提升经济新闻的鲜明度 从百姓视角确立经济新闻主题,就是要以一种平民意识、眼光和态度来选择新闻主题,通过对复杂经济问题的简单化、通俗化、平民化处理,使经济报道既能以深刻的内涵、更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受众所接受。这要求记者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洞察分析微观经济的能力,而且能从大量的经济活动中挖掘出最具价值的经济信息,提炼出符合百姓审美情趣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4.
兴许是新闻学上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样一个著名的定义,所以许多记者对狗特别关注,很喜欢采写“狗新闻”。当然,这倒不一定是“人咬狗”,相反,是“人羡狗”。这固然说明了人类终于懂得了“狗道主义”,不再仅仅把狗作为美  相似文献   

5.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郭庆 《新闻实践》2001,(6):53-54
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编辑记者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联播”经常见到有些新闻是由记者亲自主持解说的,这种报道形式缩短了观众与记者之间的距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有些过多地让记者担任解说员,忽视了电视解说一些最起码的要求,如吐字清晰、断句合理、声画配合有谐调美等,使本本一条不错的新闻显得一般化了。记者解说也确实代表了  相似文献   

8.
亲历式新闻是将记者亲历之事及感悟一起融入其中的新闻形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大批亲历式新闻呈现报端。引领读者走进基层官兵多彩的生活.展现出新闻的亲切真实之美。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类新闻.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在增强“一感三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刘安西 《新闻前哨》2009,(8):103-103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人无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新闻无灵魂,只能是一堆零散材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篇稿子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10.
武斌 《青年记者》2016,(21):64-65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记者(主持人)的解说与现场采录的音响融为一体,有助于凸显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的传播特色,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动态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构筑广播新闻传播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真实美 “广播首先提供了实时观察、记录和传播现场事件的可能性.”①现场背景音响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本真、呈现新闻发生的环境,是广播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先声夺人”的一大优势,其音效带给审美主体的感知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相似文献   

11.
常见有人唠叨,“最近报纸没什么看头”,意思是没新闻或少新闻。是的,报纸应该靠新闻吃饭,我非常欣赏广东人至今还将报纸称为“新闻纸”。那么是否我们社会缺少新闻,以致报上少见新闻呢?非也!一个瞬息万变、不停变动着的社会,哪能没有新闻。新闻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我们的记者善不善于去抓取。去表现。这里用得上罗丹的一句名言: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大意)。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要使报纸上新闻“苟日新、日日  相似文献   

12.
求异出新闻     
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研究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形势,从中寻找新的报道题目,有的同志则跟在别人报道的后面亦步亦趋,别人报道啥,他也报道啥,造成主题雷同,新闻不新。新闻最忌文题一样,使新闻失去新意。怎样避免这种做“无用功”的现象呢? 首要的是树立超前意识。因为新闻贵在新鲜,同样的主题,第一次报道是新闻,第二次报道就不是新闻了。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在选择、提炼主题上要在报道形势的前面,即在报道内容的求新上要力争第一,勇当尖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3.
读了《捕捉新闻灵感十法》,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新闻灵感”? 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灵感”是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活动中为人物或事件所感染,产生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并且迅速明确主题和写作思路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记者,应该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内“抢”新闻。然而,“抢”是否等同于“抢”得越早越好?这不能一概而论。的确,对动态的突发新闻,“抢”迟了,犹如变质发馊的隔夜饭,让人食之乏味;但对静态的渐进性新闻,第一时间是指它成熟的新闻时间,未成熟而“抢”,亦似生涩麻口的果实,令人难以下咽。一句话,“抢”新闻要“抢”在节骨眼上,火候到了才揭锅。综观各类新闻媒体,动态的突发性新闻居多,静态的渐进性新闻较少。因此,有些新闻工作者对前一类的新闻相当重视,对后一类的新闻不够讲究。实践证明,谁肯于讲究,谁采写此类新闻的成…  相似文献   

15.
大家谈“新闻”与“辛苦”张志锋记者常被一些人称为“无冕之王”,不信吗?报纸上有名,广播中有声,电视上有影,似乎出尽了风头。实际上,这都是一些局外人被一些“光环”给迷住了双眼,每位吃新闻饭的人都会感叹:记者是“生如蝼蚁,催人早逝”的职业,新闻姓“辛”(新),记者姓“苦”。 关国一家权威机构曾作过一项关于劳动量大小的调查。排第一位的从业者是矿工和码头工人,记者和警察则位居榜眼。调查会有偶然性,但记者工作脑力和体力消耗之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体育记者和摄像(影)记者,采访时消耗的体力,非常人所思。从…  相似文献   

16.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17.
在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当记者7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工作如千钧压顶。经济新闻报道,正由前期“以政经新闻为主”,转变为“以财经、产经新闻为核心”。这要求记者不但会写新闻,还要懂经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景不同于散文,它要求简洁、质朴。那么新闻写作应怎样描绘景物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二、景物描写要紧扣作品主题。新闻中的写景,无论渲染气氛,还是衬托人物的行动,都要从主题需要出发,确定取景的角度。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邓副委员长一行在京都等地游览》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垂樱迎着春风,落樱缤纷。邓副委员长称赞说:“抬头看樱花,低头看落花,樱花花开时是美的,花落时更美。”高桥所长说:“一般人只知道樱花开花时的美,而知道落花之美,才是真正了解日本的人。”这段描写把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再现了中日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不是低质量易碎易耗品,没有任何理由草率从事,粗制滥造,而应当如李普曼所说:“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新闻要有诗意美。谓新闻的诗意美就是说新闻作品要具有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诗意美来自诗思维。有“情景记者”之称的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白夜在《给青年记者的信》中,强调记者在描述事实时,应当效法我国的伟大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如太史公撰《史记》、范晔著《后汉书》那样,赋予文章以散文思维,赋予诗思维,赋予意境。他说:“新闻领域的意境的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不是离开真实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真  相似文献   

20.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