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前,我用两张稿纸写了三个拥军爱民的小故事,登载在《长沙晚报》上。我同新闻的结缘,便是从这三个小故事开始的。据说我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陈登科,也是从写小故事起步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1944年刊于盐阜大众报上的《鬼子抓壮丁》。近日翻阅一些谈论写作的书籍,发现从写小故事起步竟是一条规律。大文豪高尔基在向初学写作者介绍经验时说:“我劝你们从短小  相似文献   

2.
何常灵 《新闻三昧》2006,(10):46-46
新闻小故事是报纸、新闻刊物对新闻故事报道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与小故事相融,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具备几个特点:一是要短小精悍,不超过八百字为宜。二是要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那么,如何将新闻小故事写得精采,写得夺人眼睛?我认为:写好新闻小故事,要巧使“三招”:一是要以故事情节取胜;二是要以新闻时效性取第一辆军车戛然停在她面前,从驾驶室里跳下一位瘦瘦高高的中尉,一把搂过她怀中的孩子,狠狠地亲了两下。他看着妻子抚慰地说:“对不住了,现在抗洪任务紧急。”妻子想说什么,但没有开口,两滴泪珠从面颊上滚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谈到写作,"终生为报纸而工作"的高尔基十分认真地指出:"你要想写得很好,就必须懂得各种技巧."这位"老报人"直言不讳的忠告,促使我们又去研读他的书信集——《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进一步细细品味他在这方面的谆谆嘱咐."先从写小故事开始"学写作,必须从简单的东西练起,然后写复杂的.这是高尔基一贯的写作思想.他在与那些初学写作者的通信中,真诚地建议他们要从写小故事入手.1916年9月18日,高尔基给24岁的马克西莫夫的信中说:"我劝您着手写一个小故事,主题普普通通的,比方说,就用《平常  相似文献   

4.
我当政法记者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刚踏上这个岗位时,由于分工细,我只跑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民庭,因此觉得天地狭窄,没有多少消息好写,心里深感苦恼。后来,领导上给我布置了一个“法律常识小故事”专栏,我也就满足于一月一篇“小故事”,不再想扩展了。但前不久,本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的“X新闻观”给了我很大启发。所谓“X新闻  相似文献   

5.
书信往来     
《视听界》1986,(5)
编辑同志:您好! 5月6日县广播站播出我采写的小故事《“圆镜”没有破》以后,想不到故事的主人公小×立刻找上门来,气咻咻地责问我:“你写这篇稿子为什么不告诉我本  相似文献   

6.
当兵的第二年,在《人民海军》发表了几篇消息,我便被调到了军部报道组.一位新闻干事让我学写通讯,争取在报纸上出些上乘“产品”。说心里话,当时真不知通讯该如何下笔。在报道组干了多年的老班长严军告诉我:要善写新闻小故事,写好新闻小故事是写好通讯的基本功。早春王月,我下基层采访,对发生在某艇员队的这样一件事产生了兴趣:少校谢劲松.为了在春节来临之际.表达对战士的问候和祝愿,特地买来一叠贺卡,然后根据每位战士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爱好.用英语写下一段段催人奋进又感人至深的祝愿的话语,并于除夕之夜悄悄放到战士的枕…  相似文献   

7.
去年十二月中旬,我接到了季桥乡通讯员卢玉华写的访问记《他真傻吗》。这篇访问记描写了一个被妻子称为“傻人”的普普通面的农民张国生助人为乐的几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虽然很平常,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内心所蕴藏着的闪光的东西,可以看清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问题是这些故事以前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  相似文献   

9.
人生苦短,弹指一挥,我已近耄耋. 我喜写作,且喜写当代文化名人的掌故.年轻时,我骑着破旧的"老坦克"(自行车),走街串巷,直面采访上海文化名人及其家庭,如唐云、钱君匋、刘旦宅、程十发、凌虚、陆春龄、邓散木夫人张建权、白蕉夫人金学仪等.我为他们写些散失的人生小故事,如胡松华为陆春龄摁手印的书法,沈利群与《三笑姻缘》的幕后故事,唐云的绝笔壶、饶宗颐的紫砂情结……几十年来,林林总总也出版了11本书,其中7本便是"名人掌故轶事".我以为,这些过眼烟云的小故事,恰恰是这些艺术家艺品的结晶.拾遗补缺本来就是乐事,何况还能"流芳百世",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0.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小小的书房里,挂着两块字匾。一块写着“无师而无不师”,另一块写着“笔痴”。说起它的来历,还真有一段小故事呢。记得,1983年秋季,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读书征文比赛,我的一篇心得体会获得了一等奖。其实,这是一种偶然。然而,我却把偶然当作必然,飘飘然起来,仿佛自己真能成为一名作家似的。从此,不停地爬格子,写呀,爬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的同志约我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其实,我做新闻记者的时间不长,没有什么经验好谈,这里谈一点体会。我是1945年夏天调《盐阜大众》报当记者的。调报社以前,我是一名游击队战士。在战斗间隙里,我正在一面热心地学习文化,一面积极地为党报写稿。写什么稿呢?几十字、一二百字的小通讯、小故事。我当时只有这么个水平。对新闻工作,我是无知的。  相似文献   

13.
我当了将近三年的报道员,写了350多篇稿子,直到前年10月份才有一篇不足300字的小故事见了报。假如有人问我今后还写不写稿件?我会爽快地回答:要写下去。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先后买了120多元钱的书刊、稿纸、复写纸等。连队训练紧张,我就抓紧饭前饭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学习理论和写稿。今年春节放了5天假,我一天也未休息,就坐在学习室里写稿。但是,当我在报道工作上“剃”了“光头”,听到各式各样的议论时,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转念,要干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用勇  相似文献   

14.
我在南通广播电视报工作的五六年中,采访过海内外影视明星、歌星等名人近百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采访他们有时相当困难,甚至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窘境.几多艰难,几多心计,实为局外人所不能体味.现在,我将这些年来在采访名人过程中发生的几则小故事写出来,供读者朋友茶余饭后“玩味”.  相似文献   

15.
我平时在采写稿件时,常常使用小故事这种体裁。而在发出去的这些稿件中,小故事的采用率又比较高。有人  相似文献   

16.
正"我每年给她写一幅挽联,跟她汇报一下家里的情况。我这辈子没什么值得说的,既没房子也没金子,留下了这本书,可她也看不到了。"这是大时代里两个普通人一生的小故事,这也是感动了全中国渴望相爱却又不易相守的年轻人的拳拳情谊、暖暖佳话——饶平如,这个从家乡江西启程,最终安居沪上的93岁老人,与妻子毛美棠自相识结  相似文献   

17.
功夫在文外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通讯员写文章,功夫应在文外。 曾有作家告诫初学写作者:假如十天时间完成一部作品,用七天时间思考二一天时间动笔比用三天时间思考、七天时间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成功得多。 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一般是思考(打腹稿)的时间较长,动笔写的时间较短。当采访到一新闻事件后,首先要考虑到写什么体裁(消息、通讯、新闻小故事等)、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表现手法)?是现场短新闻形式还是一般叙述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我的心里话     
2000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这个海军某猎潜艇枪水长了解到,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恢复招生,出于兴趣和“充充电”的目的,我就给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邮去了自制的报名表、照片和学费。很快,函授中心就寄来了好几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还有两期《军事记者》和学员实习采访证,工作之余我就翻一翻这些学习材料,感觉不错。2001年3月份,出于好奇和为了完成函授中心布置的作业,我就给函授中心写了篇幽默小故事——《洗脸水变成稀饭》(第一次给报社写东西)。没想到,函授中心的一位老师很快就给我批改了作业,并对我提出了要求和寄予了希…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总会有些闪烁着光彩的记忆。我少年时期在上海的一段经历,至今想来,仍使我感到振奋。《新少年报》的通讯员当我还在家乡上虞念小学时,就是上海《新少年报》的通讯员,我为报纸常写通讯、短诗和小故事,参加争做“模范少年”、“小先生”等新鲜有趣的活动。以后又担任发行员,推销报纸。 1948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住在哥嫂家里,我到西门路355号《新少年报》社看望了大朋友,也认识不少通  相似文献   

20.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