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本理念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一种更为符合教学目的与要求的教学策略。我们在高中生物的教学阶段要以生本理念为基础,更加全面而完善的进行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在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我们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生物问题的独立思维能力。将生物课堂与生物实验内容良好的融合,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与提升空间。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同时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物课堂上取得更好的生物教学效果。就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当将重点转向学生的自主动手实验学习过程中去。这一过程远比我们课堂单一的知识性教学要有说服力的多,同样也比教师的演示实验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提倡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做到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生物课程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生活化教学其实也是我国当前生物课程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是教学事业进步的基本举措。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生物知识对学生来说更加浅显易懂,帮助生物学的内容朝着生活化、自然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掌握对比生物物种以及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其对生物方面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生物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贺本香 《辽宁教育》2002,(10):36-37
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利用生物档案夹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档案夹评价方式新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4.
曹卫芳 《天津教育》2014,(11):28-30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它和学生的健康生活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把握学科教育功能,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力求使学习者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形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基,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益的教学。生物课是中学的必修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实验教学是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载体。通过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实验对于生物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要求青少年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去求知。这就要求生物课要有足够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定新的生物教学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过程;确立新的生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一样,都实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在将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很难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手段,完成全面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存储器,老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收什么。课堂上教师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定势框住学生的活跃思维,要求过严、过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经  相似文献   

9.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生物新教材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生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开放式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物课程,构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学生学习对生活、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生物;提高全民族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建立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生物新教材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1.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团队互动的氛围,重视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视频、局域网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实现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任务,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使全班的生物教学成绩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内容是微观的、抽象的,无法也不能使用学习对象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宏观、直观的展示,因此往往是通过微观图形放大,或抽象概念和原理讲解来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体会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生物教学模型,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手指灵巧的控制力,更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力。  相似文献   

13.
生物有机化学对化学类或生物类的本科学生来说,都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很难掌握的课程。生物有机化学既包含了化学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也包含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生物知识储备。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从而使生物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生物实验中,学生手中有现成的生物实验报告手册,即使不预习、不做实验,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能“一气呵成”,把实验完成的“无懈可击”,这种实验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要说扩展学生的思维了。因此,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自主试验,是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一种自觉、主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式学习,是新一轮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喜学生物和乐学生物。  相似文献   

16.
生物教学,有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它不仅涉及到生物自身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认识,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按照生物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进行讲授。一方面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衔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以免造成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厌倦心理。为使生物教学具有趣味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合理设计引言,向学生提示事物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问…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要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就要摒除生物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况。以往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授课内容,而忽略学生对生物教材的认知和兴趣。有引导,有选择,有目的,有沟通地对生物学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才能让生物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习惯。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生物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生物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存在,这类学生对生物学习毫无兴趣,分数极低,基本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对这类学生先“望而生畏”,后“知难而退”,最终使这些学生不得不退出生物学习的舞台.从一个年级段来看,这类学生不占少数,影响整体成绩,应该引起生物教师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初中生物课改的要求,探讨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全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