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希龄从戊戌变法期间襄助陈宝箴推行湘省新政开始,即致力于湖南近代实业的创兴和发展。驰名中外的醴陵瓷业,就是由他创兴和改革的。本文拟就熊希龄改革醴陵瓷业所开创的一条独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进行评述,借此而展示出湖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侧面。醴陵之有瓷窑,始自清初雍正年间,直到二十世纪初年,经熊希龄改革创兴,建立瓷业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良土法生产,以制造精美优良之细瓷为目的,①方才具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特征。醴陵瓷业的兴起,是熊希龄振兴湘省实业的产物。熊希龄是二十世纪初真正全面规划湘省近代实业创兴的第一人。帝国主义对湖南经济侵略的加剧,严重地刺激着熊希龄,使他立下了“决意专注实业”的大志,②适赵尔巽抚湘时,遇事都向他  相似文献   

2.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人物。本文谨就其在近代新闻事业上的活动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一、创办近代报纸 1898年,在全国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湖南出版了闻名全国的《湘报》。这是湖南近代史上创办最早的近代报纸。《湘报》就是由熊希龄手创的。然而现有研究湖南维新运动的著述,但凡提到《湘报》,都只突出了谭嗣同.与唐才常,对熊希龄则很少有具体的论列,有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3.
熊希龄妙对     
清朝光绪年间,湖南湘西凤凰山城,有个机智过人很有才气的孩童叫熊希龄,小小年纪因为善于赋诗吟对,得了“湖南神童”的雅号。熊希龄考取秀才后,更加勤奋好学。有一次,先生出了一个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上联是:“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相似文献   

4.
熊希龄从戊戌变法期间襄助陈宝箴推行湘省新政开始,即致力于湖南近代实业的创兴和发展。驰名中外的醴陵瓷业,就是由他创兴和改革的。本文拟就熊希龄改革醴陵瓷业所开创的一条独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进行评述,借此而展示出湖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侧面。醴陵之有瓷窑,始自清初雍正年间,直到二十世纪初年,经熊希龄改革创兴,建立瓷业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良土法生产,以制造精美优良之细瓷为目的,方才具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试论熊希龄     
湖南凤凰县虽属边陬,却出了个熊希龄。熊希龄以民国二、三年间出任国务院总理而名闻遐迩,却又因此而迭招物议,一直成为盛名之累。故迄今尚没有一篇足资征信的传记和恰如其分的评价。笔者有鉴于此,爱蒐集资料,整理校订,试作评论,藉供引玉。  相似文献   

6.
面孔     
■熊希龄:办香山慈幼院授孤贫儿童谋生技能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被称为近代中国慈善之父。1917年,熊希龄在香山创办香山慈幼院,并自任院长。在他的主持下,香山慈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熊希龄与醴陵瓷业》一文的补充论述。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步骤。指出改革创兴醴陵瓷业是熊希龄实业思想付诸实践的产物,并论述了其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二部分:筹措瓷业学堂经费。阐述了经费筹措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情形以及熊希龄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对学堂公司的治理整顿。论述学堂与公司遭受挫折后,熊希龄对其进行了治理整顿,通过各项有效措置,使公司学堂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熊希龄与醴陵瓷业》一文的补充论述。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步骤。指出改革创兴醴陵瓷业是熊希龄实业思想付诸实践的产物,并论述了其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二部分:筹措瓷业学堂经费。阐述了经费筹措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情形以及熊希龄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对学堂公司的治理整顿。论述学堂与公司遭受挫折后,熊希龄对其进行了治理整顿,通过各项有效措置,使公司学堂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9.
200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的《熊希龄集》(全八册)为熊希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收录集中的熊氏文字著述均按时间顺序编排,然而,由于编者文献考订上的欠缺,某些篇章的写作时间考证明显有误。近日笔者再读《熊希龄集》,发现《请予沈莹庆以差使上端方禀》①时间考订上亦存在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熊希龄集》(以下简称《熊集》)是国务院1982年批准的新编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之一。此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林增平教授和周秋光同志广为收集资料,悉心整理编辑了《熊希龄集》。《熊集》计约一百五十余万  相似文献   

11.
熊希龄是清末民初的政界要人。他曾以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的国务总理而名震天下,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他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也还有着种种施为。熊希龄所从事的社会慈善事业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慈善救济,即在全国各地救灾办赈;二是慈善教育,即将各地受灾中孤苦无告的儿童收容起来教养成人。1991年3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秋光先生所著的《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一书,是专就熊希龄慈善事业的第二个方面著述立论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对蔡锷离滇赴京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新发现的史料考证,蔡锷离滇赴京的真正原因是:蔡锷应熊希龄、梁启超和谭延闿的要求,先赴京养病和联络再赴湘承担"二次革命"后湘事善后的重任。蔡锷到京后,因熊希龄去职,而使其赴湘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13.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9,(3):F0003-F0004
凤凰古城湖南凤凰老城,为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及民国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等人的故里。其城垣严整,濒临沱江,宏伟壮观,兼具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为湘西一带存留至今、并不多见的明清老城。图①②为古城北门壁辉门前后两侧所见城楼之雄姿,正面尚有完整的半圆拱形瓮城。图③是古城的幽幽门洞。图④为古城的东关门。  相似文献   

14.
熊希龄教育思想是熊希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近年来对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社会实业教育思想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希望可以促进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熊希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赤诚的爱国者,一个怀有经国济世抱负的政治家和有志造福大众的社会活动家。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30年,他活跃于政治、经济、教育、慈善事业等领域。1937年熊希龄为青岛慈幼教育出谋划策,提出了与香山慈幼院合作的意向,但因“芦沟桥事变“和他1937年12月的突然离世而成为一段未圆之梦。  相似文献   

16.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政治社会影响的人物。从戊戌前的书生策士到辛亥年间主要从事练兵、办学、办报、办实业和立宪等活动,从民国成立到成为赫赫有名的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从辞官继则退出政界到抗日战争初期谢世,在长达四十多年之久的历史中,都留下了他深浅不等的脚印,并有大量的文牍著述存世。以前虽刊行过他的著述,但只是他一生文字中的一部分,很不全面。因此,重新整理编纂熊氏一生的遗著,是必要的、极有意义的。林增平、周秋光经数年劳作,广征博采,终编成《熊希龄集》上中下三卷(另有补遗一卷)。上卷已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2012,(2):F0004-F0004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年历史的公办完全中学,源于香山慈幼院女校,1931年由熊希龄先生、陶行知先生和张雪门先生创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迁址到历代帝王庙,后更名为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统编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2003年迁至北京金融街北端。  相似文献   

18.
赵颖 《教师博览》2014,(9):23-24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少年投身行伍,青年勤奋写作,30年代后在山东、北京等地高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 早年的古籍阅读 1920年,已是警察所办事员的沈从文,因与熊希龄的亲戚关系,而读了其藏书室林纾译的狄更斯《贼史》《冰雪姻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等小说。这些小说对他来说仿佛是良师益友,带他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同时,沈从文还在隔壁的“务实学堂”图书室翻阅过《史记》《汉书》和其他一些杂书……这一系列的阅读,使沈从文初步接触到了西方小说和中国的古籍。  相似文献   

19.
熊希龄是清末民初的政界要人。他曾以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的国务总理而名震天下,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他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也还有着种种施为。熊希龄所从事的社会慈善事业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慈善救济,即在全国各地救灾办赈;二是慈善教育,即将各地受灾中孤苦无告的儿童收容起来教养成人。1991年3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秋光  相似文献   

20.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