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吴娱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47-48,61
唐代初年修《晋书》的过程中,史官们参考了臧荣绪等十八家晋史。具体表在:《晋书》某些事例的叙述表达,所采用的语言文字与前朝晋史近似;《晋书》频繁采择小说杂史入史的文风,渊源流自于前朝的晋史;《晋书》的编纂体例,受到干宝《晋纪》的直接影响;修史的政治倾向,也有前代晋史干扰的痕迹。通过考索《晋书》对前朝晋史材料的承继和变化,探测《晋书》撰者的史学观和文学观。明确《晋书》撰者的修撰,有因陋就简的一面,有超越诸家晋史的一面,也有不及前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唐修《晋书》取材《世说》,一直为人诟病。其立论标准,分别基于史料采集与史传编著两个视角。但是,就前者而言,唐修《晋书》取材《世说》,恰恰不是“做错”而是“做对”了;就后者而言,它却是做得“不够”、“不好”。究其原因,在于“诠次旧闻”有余,“裁成义类”不足,因而见事不见人,有史而无传。作为“史家极则”,“传以志人”,必须传人传神,唐修《晋书》取材《世说》,以其成功与不足,为后世留下了双重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晋书·载记》主要记录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及一些汉族人建立的所谓“僭伪”政权的历史.历来评论《晋书》的,对其有所涉及,但尚未有人作专门的讨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材料,对其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关于取材《史通·古今正史》:“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八家,著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三十卷《载记》,所据的资料就是“伪史十六国书”.《史通·正史》与《隋书·经籍志》对这些“伪书”作了列举,记有:前赵史:和苞撰《汉赵记》十篇,田融撰《赵书》十卷.  相似文献   

4.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6.
唐初所修《晋书》是研究两晋十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在廿四史中,它记述的内容紧接前四史,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与前史远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晋书》又是实际意义上最早的官修正史,以后的历代所谓正史大多是官府组织力量,集体分工撰录,所以,《晋书》又代表了历代官修正史的某些共同特征,它在历史编纂学上也有重要地位。在前四史研究取得很大成就的情况下,《晋书》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初吴乔所撰《正钱录》今已不传,综合相关材料可以考知《正钱录》写于康熙八年之前,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属摘瑕纠谬之作;其观点“疑讹弘多”,受到时人的激烈批评;吴乔之撰《正钱录》出于挟嫌攻讦,同时与明中叶以来士林狂诞风气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文风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两人文学思想、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五)回顾后的思考对《晋书》的传统低调评价不唯是不公正的,我们还可以从这种评价中看到一些不仅仅是评价《晋书》的问题。第一,历来引用的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的评价和刘氏在其它地方表述的史学思想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我们要从刘氏史学思想总体上来考察他对《晋书》的评论意见。在《史通·内篇杂述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续世说》是北宋孔平仲仿照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内容上采录魏晋南北朝至五代中的有关史书文献史实,体例上承袭了《世说新语》的分门别类、依类而立的文体形制,但在具体的门类数目、门类名称、门类排序等方面有所增删和改动.与《世说新语》的突出名士风流不同,《续世说》意在突出朝堂政事.在立意选材方面,反映了孔平仲的思想倾向,体现了宋代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晋书·列女传》对于女子事迹言行的选材与编撰并没有脱离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仍然以表彰妇女的节烈孝义为主。不过《晋书·列女传》对于有识鉴的才智女性的褒扬,不但表现在传主的数量上与忠贞女子最为接近,对于这类女性的描写与颂扬也远较忠贞女子丰满。《晋书·列女传》与自身所标榜的妇女节烈之德有矛盾之处,更显得与唐代官方史学对女德的看法步调不甚协调。这种不协调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史学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汉后期,佛法东迁。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佛教思想进入东土后,首先得到了上层有教养文士的认同与肯定。在《世说新语》和《高僧传》中记载了诸多高僧与名士交往辩答的轶事。本文拟从这些轶事出发,来探讨魏晋之际士僧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出了关于六书理论一些新的见解,他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六书三耦"为主线,兼谈徐锴的六书观和六书次序。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谠的《唐语林》是仿照《世说新语》体例创作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在小说的编辑体例、语言风格等方面,既有对《世说新语》学习仿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语言隽永传神,优美流畅,气韵生动,而且在叙事方面也显示了篇幅短小、精炼简约、遗形取神的特征,生动地体现了《唐语林》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六朝事迹编类》是南宋张敦颐编纂的一部私家史地著作,全书分十四门。其书取《吴志》、《晋书》及宋、齐而下史传并与当时之碑刻记载相参订而成,征引六朝以来80余种文献典籍、百余首诗文以及不少金石文献和里俗轶闻,校考了“《图经》、《实录》”的脱讹,在史料保存、史料辑佚、史实考证方法方面有很大价值,也体现出作者的一些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因其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和魏晋士人风度尽显为历来学者称道,在《子猷访戴》此则故事中,可窥见《世说新语》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洁传神,故事叙述的流转律动以及名士风度的率真旷达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