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酉年,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菜花金黄的日子,郭老自贵阳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郭润康集邮日记》,真乃喜出望外,如春风吹拂送来邮书芳香。这本书是郭老继《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一、二卷之后的第四部集邮专著。《郭润康集邮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 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日记体裁所写的集邮文章,共26篇,28万字。目录以写作时间为序。为方便查阅,内容又分:心系“非典”、邮苑新枝、邮海泛论、邮缘邮谊、释疑解惑、封片戳卡、偶拾随笔、票品评介、邮会邮刊、邮旅记事10个专题。篇篇生动朴实的集邮日记均由短文组成,邮识丰富多彩,文理精湛动人,通俗流畅易懂,紧随邮事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集邮作“大文章”,以集邮阐发哲理,以集邮指点人生,以集邮愉悦生活……  相似文献   

2.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1917年(丁巳 年闰二月二日)生于江苏丹阳,从药店学徒至贵阳中 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5岁开始集邮,25岁 开始邮学研究撰写邮文发表。集邮业绩,世人皆碑, 是我国邮坛为人师表的范例。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 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集邮协会副 会长,国家级邮展评审员。 郭老回顾了70多年对集邮的感受,集邮对一个  相似文献   

4.
何谓"馆藏"?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之谓也。近日,又研读2001年,郑州邮协学委会、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共同影印的《金竹邮刊》全辑精装本。开头印有郭润康的《复印小记》和《影印再版小言》;任尔勤的《金竹邮刊》影印本序及其他几小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99世界邮展开幕前夕,经贵州“郭润康集邮研究会”授权和郭老同意,由中国集邮在线(http://www.jiyou.net)无偿提供网站建设及技术支持的国内首家网上专业集邮研究会——“郭润康集邮研究会”网站正式开通运行。  相似文献   

6.
新春伊始,2022年第1期《上海集邮》闪亮登场,新辟"年少邮为"栏目让人眼前一亮。要让集邮有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必须充分重视青少年这支集邮队伍。郭润康生前积极宣传集邮。我十分赞成他的观点:"集邮从娃娃抓起,已成共识,但鼓励孩子集邮,首先要焕发孩子的兴趣……宣传集邮的意义和讲解集邮知识,使同学们树立集邮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肖昕 《集邮博览》2016,(4):47-51
郭润康在我国集邮界中,非常有声望。郭润康的名字,在中国官办或民办集邮媒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他,创立了"大众化集邮"理念;他,编辑邮刊十几种,长达70余年;他,撰写邮文80余载;他,与他人书信往来达数十万人次。他是集邮领域当今健在的少有的中国早期集邮家,他被称为中国邮坛的"国宝",就像一棵长在高山顶上的苍劲之松,傲然屹立,受到集邮者的尊敬。2016年3月24日,在郭润康100岁注生日来临之际,集邮界的邮友们自发地筹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药房,一块沃土郭润康1917年出生,6岁读私塾,童年唯一的文化爱好就是把香烟盒上的  相似文献   

8.
一片深情     
笔者加入“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四年多了,虽因该会会址地处大西南,远离京城,我未曾参加过该会组织的集邮活动,但却能如期收到会刊——《金竹邮风》和《贵州集邮》等报刊,也不时会收到该会寄来的一些加盖纪念邮戳的封片,充分显示了“郭研会”弘扬集邮文化,致力于办实事,一心为会员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妙语     
《集邮博览》2010,(11):15-15
1.郭润康、姚树人、林衡夫、周治华是中华集邮文化主流的代表,他们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一批具有人格之美、君子之风的集邮家,共同撑起了先进集邮文化的旗帜。他们已经成为发展集邮文化的中流砥柱,他们就是中华邮苑的梅兰竹菊。(摘自《湖北集邮》2010年第5期总439期)——王新中先生以邮票话邮人。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留意“郭润康”这个如今在集邮界让人尊敬的名字,可能是在看邮文时,顺便看了一下作者,文章看的多了,就慢慢记住了;又或是在他人写的文章中经常提到“郭润康”,提的多了,也就慢慢有了印象。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中国集邮报》上看到郭老写的关于贺年有奖明信片的收藏分析文章。像这样分析贺年片的各种规律特点,我也比较喜欢做,但是由于每年收到的贺年片有限,也就无从更深入地进行了解,但每有所得,也会欣赏而喜。而在看到郭老写的此类文章时,自是不会“轻易放过”,取出自己收集的贺年片——对照比较,每明白一个疑问,便有豁然开朗之感,收集的乐趣自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问我是谁把你引入集邮大门的,又是谁帮你悟出集邮的真谛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邮报邮刊。我的集邮生涯,那真是自学成才,而我最好的老师是那些琳琅满目的邮报邮刊。那天我在家整理日记,发现日记里清晰的记录着我与集邮结缘是在1997年3月里的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而牵线的“红娘”正是邮报邮刊。那天我在邮局买了一本《集邮》杂志,不知是心  相似文献   

12.
12月14日上海聋人邮苑在静安区残联举行邮展,刘广实等等前往观摩,并与聋人邮友进行笔谈。郭润康发来贺词。 1月3日 市邮协召开青少年工作会议,部署校园集邮贴片展、评选"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3.
春初,集邮圈许多人在策划替郭润康先生祝寿。自从毛主席提倡不给党内领导人祝寿以后,又经过“文革”动乱的“洗礼”,大家对公开祝寿总有些避忌,而事实上,亲友之间不会忘记生日,全世界都会唱Happy birthday to you。郭老是邮德的楷模,众望所归,以区区邮品图个热闹,何乐而不为呢?联想到还有一位老人——周巍峙先生,他竟有兴致向全国几百个地  相似文献   

14.
生平 《集邮博览》2011,(9):40-41
这是一组与运河有关的实寄封,也是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的收藏品。2009年编辑部计划并公开了将要做一个“运河”的专题。作为《集邮博览》的热心读者,郭润康先生得知这一信息后,不顾自己九十岁高龄,专门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对做好“运河”专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同时还特意挑了一些各地集邮者寄给他的与运河有关的实寄封寄到编辑部。郭老对杂志的厚爱让杂志社的编辑深受感动。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年这个专题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新《集邮博览》杂志已经出版四期了,总体来看办得非常好。新杂志起点高,印刷精美,版式新颖,文章有特色。从文章来看,大多以邮政史、集邮史为主,馆藏文物介绍在目前我国的集邮报刊中是独一无二的。紧紧抓住集邮四史,以史赏邮,用邮史说话,善于利用邮政邮票博物馆的优势,这是《集邮博览》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改变了以往集邮文章重复乏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17.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9.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邮友信 箱》是无锡崇安 区工人俱乐部 集邮小组的一 份邮刊。1959年 8月创刊。 《邮友信箱》起初是《集邮通讯》的副刊,每月随《集 邮通讯》订户附赠。此刊实际上是集邮小组组员的交流 平台,主要刊登组员的征让信息,在联络邮人、促进邮 友交流、邮品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自1960 年3月后,《集邮通讯》停刊,《邮友信箱》逐渐由副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