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一年》是导演书云2006年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成的五集纪录片。该片播出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获得了多方的认可。本文试从"三贴近"的角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蓉 《东南传播》2014,(8):100-101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以《西藏一年》为例子,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舵 《东南传播》2012,(8):123-125
《西藏一年》是近些年涉藏纪录片的一个突破,它从八个普通藏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真实地描绘了西藏江孜地区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它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涉藏对外宣传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制片人"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紧迫性、传统涉藏纪录片的困惑、西藏一年的成功经验进行思考,试图找出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具体技巧,以期更好地学习纪录片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5.
李翔 《东南传播》2014,(3):50-53
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了在国际传播背景下,涉藏纪录片对于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纷纷外出旅游的国庆长假期间,我未留恋于山光水色,而把眼光投注到了新近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藏教育五十年>一书.  相似文献   

8.
《新旧西藏对比》是西藏电视台《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专栏以对比的形式,传递旧西藏恶,新西藏好的话语框架。《对比》专栏要长期发展,必须努力避免叙事主体和叙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立体统筹叙事主体人口学特征,建构多元模式的话语框架。  相似文献   

9.
赵婷婷  冯萌 《今传媒》2015,(3):131-132
大众媒体所营造的媒体文化和国家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对话关系。本文以《西藏商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媒体文化对西藏社会的影响。研究认为,西藏城市媒体有效地结合地域文化与受众的特色对藏族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国家认同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说到苏叔阳的《中国读本》。  相似文献   

11.
王永建  方明豪 《新闻世界》2011,(6):165-165,278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西藏商报》经济报道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文献,提出报道存在的问题:来源于官方的硬新闻偏多,深度报道和评论不足、报道的形象性需要加强等。针对所分析的问题,根据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本文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一次远行》以全球疫情为背景,讲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于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作品通过相对特殊的叙事主体、故事化的纪实叙事方式以及历史事件与个体成长的融合叙事,传递出浓厚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凸显着价值引领与情感认同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回望2011.你会想到什么?是笑声还是眼泪.是惊喜抑或遗憾?我们希望这份珍贵的记忆不单单存留在大家的脑海,而是与更多的媒体人分享。  相似文献   

14.
一年     
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十日夜,人生的几十分之一,青春时期的十分之一。人们惯于在岁末年终除旧布新,我不敢奢望太多,冥冥中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遥遥指向极处,将我带入避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推出的《一堂好课》节目,精准把握观众需求,以电视公开课的形式,将国学、艺术、军事、体育等领域的精彩故事和正能量"教"给观众.这是文化类节目"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新尝试,对新时代实施精准思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其他国家认知和态度的重要了解途径。而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媒介形式,具有对一个国家的各方各面进行较为完整的呈现与记录的功能。本文选取纪录片《人生一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之以同类纪录片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如何将仪式传播以及集体文化记忆融入其中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分析该纪录片通过这些手段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浪微博的兴起,掀起了一场传媒革命。受众的习惯发生改变,那么媒体也必须随着受众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否则就会拉远与受众的距离。《西藏发布》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纸质媒体的性质,结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以及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官方微博的主要内容、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西藏发布》在微博发展中所面临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党报特色浓郁和内容碎片化并缺乏深度三个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笔者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海琚 《视听》2022,(2):113-115
纪录片《那一年我们正年轻》立足当下,回望过去,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片共有五集,分别是《天使少年》《未来之梦》《英姿飒爽》《无所畏惧》《超越生命》.彼此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将过往英烈与当下青年的故事进行了明暗双线的有序结合.纪录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让位于抒情,既讴歌当年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