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说闹觉余:见其他人有说有笑打打闹闹,感觉自己很多余。●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拆穿了吧。潜台词:放你(他)一马。●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细思恐极:仔细思想之后,觉得恐怖之极。●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而  相似文献   

2.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3.
“屡见不鲜”和“数见不鲜”这两个成语,各词典的释义和注音不大一致。读者往往莫知所从。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表数量:一日三秋、一唱一和、一笔勾销、一本万利、一锤定音、一劳永逸、一拍即合、一误再误、一掷干金、登高一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头"的释义与所举书证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并且在方言和传世文献中,有它的一些新义项。为准确把握其词义,应进行释义辨别和义项增补。  相似文献   

6.
成语“曾经沧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相似文献   

7.
胡小兵 《学语文》2006,(6):3-1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简洁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名篇。县中有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积”。就“借”来说,解释却颇为纷纭。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略作讨论,以供同行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辞书不可或缺、着力收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其中部分语素的意义往往用的是古义或假借义,给今人的正确理解带来不少困难。文章以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两部典范的语文辞书为例,对其中误释的部分成语条目试加考辨,以供辞书编纂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无动于衷”有“毫不理睬,毫不关心,毫不配合”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意义,其中,只有“毫不理睬”这一层可写进词典释义,别的意义应排斥在外。当前语文工具书种类繁多,众多辞书各陈己见,同一个词语同一意义却释义不同,这就淡化了工具书的工具性与权威性。人们对词语概括义与具体义的性质认识不清,将二者交错混杂,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词典释义应抓住词义的本质,剔除具体义。  相似文献   

10.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11.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3,(35):177-178
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逐渐传入中国,让汉语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在这些成语系统中,根据出处,细分下来,共有七种.本文将按照这七个类别,结合具体例子逐一阐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成语的意思,并从其变迁中感受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语大词典》成语释义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商榷:一、多义成语的释义问题;二、兼类成语的释义问题;三、近义成语的释义问题。概言之,前两个问题说的是“释义不全”,当增立义项,以求完备;后一个问题说的是“立目不当”,误把近义成语看作等义成语,当各为主条,以求缜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类成语这一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类成语与成语、惯用语、专业术语与重叠词的比较,以达到对类成语的范围划界与释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文献中有关"义学"的记载,特别是清代大量正史及典章制度类资料的梳理,将义学置于民族教育史的研究视角下,置于国家统一与加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的大背景下,结合制度性的探讨和地域的考察,对清代"义学"的含义进行全新的诠释。义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立,是清朝推进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性质看,清代的"义学"体制类似今天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具有官办免费初等教育的特点,这是清朝独创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15.
王佳伟 《现代语文》2006,(12):127-127
笔最近翻阅《新华字典》(第10版,2004年3月北京第210次印刷,印数50万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8月北京第342次印刷,印数20万册)、《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2001年11月第6次印刷,印数24-26万)等工具书时,对其中几个字词的释义和注音产生了疑问,现对其稍加分析,恳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6.
<正>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几句。对句中的绝巘,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上)都注为极高的山峰。《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解释,至少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不合常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极高的山峰上多生怪柏是不可能的。常识告诉我们,极高的山峰上,即使有松柏,也大多是正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对“家”的释义有两处不妥:1.把“科学家”的“家”一处释作词根,一处释作词缀,前后处理不一致。2.把“秋生家、老三家”的“家”释作后缀。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若干单音语素的释义有待商榷。本文以"黩、敦、考、肯、沼"的释义为例,予以论释。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成语,并在释义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