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氧氧化联合活性炭吸附技术是一种深度净水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地表水净化、饮用水深度处理以及天然水体生态修复等,其基本原理已在给水工程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然而,由于科研所用的臭氧-活性炭净水装置占地面积大、操作连接复杂等原因,目前这一实验课程尚未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开展。针对这一现状,研制了适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臭氧-活性炭净水实验装置,并在教学实验中将其应用于校园天然水体的净化处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臭氧-活性炭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供水水质是每一名供水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曝气——活性炭深度净水工程,成功地解决了水质深度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矾净水是过去民间常用的方法,活性炭净水是现在常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这两种净水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一、从原理上比较1.明矾净水的原理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泥沙胶体粒子带的是负电荷。由于每一个泥沙胶粒带的电荷都一样,当两个胶粒彼此靠近时,静电斥力总是使它们分开。这样它们就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4.
供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制约作用。依据水务工程建设的目标,研究了净水工艺选择、臭氧—生物活性炭过滤的深度处理等问题,以优化常规处理工艺净水厂提质改造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1前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中简单介绍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图3-18“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为学生展示了吸附净水的原理,而“家庭小实验”栏目特别安排了“自制简易净水器”的课外活动。但该安排由于准备器材众多、操作繁琐,而且器材体积较大,实际净水效果不明显,不适宜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活性炭的应用可以去除其中很多难生物降解污染物.通过对活性炭单独吸附以及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处理渗滤液的分析可知,活性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渗滤液COD、NH3-N和重金属等的去除率.同时分析了活性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在简易净水器实验中生成的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各净水材料的净水速度、净水效果、净化原理以及水通过净化材料的方式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净水材料的最佳放置顺序;设计了能直接观察各净水材料的净水速度与净水效果的阶梯式净水装置;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可取材料自制阶梯式净水装置.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具有较好的氧吸附性能及导电性,MnO_2有较好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以MnO_2为电催化剂,活性炭为吸附氧材料制备氧还原阴极.首先确定了催化层中MnO_2与活性炭的比例对氧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然后分别对活性炭进行HCl、H2O_2、HNO_3、NaOH改性处理,研究了活性炭改性对氧还原阴极催化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测试阴极极化曲线研究氧电极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催化层中MnO_2、未改性活性炭和聚四氟乙烯(PTFE)的合适比例为20%∶70%∶10%,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炭均使催化层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得到改善,10%的H_2O_2溶液对活性炭处理后的电化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三种活性炭对低浓度Cu2+、Zn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竹炭、煤质活性炭及过二硫酸铵氧化处理的煤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研究了三种活性炭对低浓度的铜、锌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N2吸附等温线、Boemh滴定及零电荷点测定等对活性炭进行表征。经氧化处理后,煤质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多,尤其是羧基的含量显著增加,pHPZC值降低,较未氧化的煤质活性炭有更高的Cu2+、Zn2+的吸附容量。竹炭对Cu2+、Zn2+的吸附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对浓度为8mg.L-1的Cu2+、Zn2+溶液,吸附量分别达到1.87 mg.g-1及2.2 mg.g-1,与氧化后的煤质活性炭较为接近,作为对水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水体的有机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在不断的加剧,对有机污染物采取有效的去除措施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苯酚废水的处理就是其中之一。活性炭在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应用较多,但也常常存在吸附率低下等问题。而通过对活性炭的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表面围观结构,增强其吸附性能。本文通过对活性炭改性方法的研究,总结了酸性改性、碱性改性、金属离子改性以及Fenton改性活性炭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苯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变反先驱体中氯金酸含量,用水热法实现不同数量金纳米颗粒在活性炭表面的负载。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分析仪(IR)、同步热分析仪(TG)、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所得材料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可实现不同数量金纳米颗粒在活性炭表面的均匀负载。负载金纳米颗粒在对活性炭组成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能有效提升活性炭的热稳定性。随着负载量的增加,金纳米颗粒附着在活性炭的孔洞上引起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逐渐减小。将活性炭负载金纳米颗粒的复合物对苯酚进行吸附处理,通过调整负载金纳米颗粒的数量可对活性炭吸附性能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2.
概述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作为吸附剂的机理,介绍活性炭吸附剂的种类,及各种类型的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吸附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作为吸附剂的机理,介绍活性炭吸附剂的种类,及各种类型的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名校金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指定位置,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变化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电灯发光C.活性炭吸附净水D.食物腐烂2.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A.冰水混合体B.纯净的矿泉水C.纯净的空气D.清澈的泉水3.区别CO和CO2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不能用来区别CO和CO2的是()A.分别通人紫色的石蕊试液中B.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D.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4.金刚石、石墨以及木炭、焦炭、活性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证明方法是()A.在纯氧中点燃产物都是二氧化碳B.都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氨水浸渍法对果壳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讨论不同氨水浓度(5%、10%、15%、20%)对果壳活性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改性后的果壳活性炭结构及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氨水浓度对果壳活性炭的结构及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氨水浓度为10%时,活性炭表面形态清晰,凹槽分布均匀,比表面积提高至775.1382m2/g,较改性前提高了6.5%;改性前后活性炭微孔孔径集中分布在3.5 nm;果壳活性炭的吸附率随氨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氨水浓度为10%和15%时,吸附率分别达到86.51%和86.54%,吸附率相比改性前有所提高。而当氨水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率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造纸厂废水污泥制备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造纸废水处理厂污泥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查了活化剂的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等方面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锌溶液为40%、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15 min、固液比为1∶3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碘值达到320 mg·g-1,而加入10%的茶梗添加剂制备的活性炭碘值可达503 mg·g-1,因此引入添加剂可以改善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利用该污泥活性炭处理含苯酚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加强开发并推广污泥制备活性炭新技术,实现废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处理剩余污泥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石景春  李强 《华章》2007,(3):155-155
根据连续10个月的现场动态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两套净水处理工艺.通过净水处理工艺性能、沉淀池排放污泥处理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比较,确定处理工艺.并倡导水资源匮乏地区优先选用该处理工艺.目前此工程正在施工.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出水方式的研究--采用出水堰;二是投加活性炭与未投加活性炭两种方法处理生活污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出水堰方式出水效果良好;在反应池中投加活性炭,可使处理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微波辐射处理生活废水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处理生活废水过程中,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2g活性炭处理50mL浓度为50mg/L的溶液时,在微波炉功率为800W,反应时间为6.5min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化工废水存在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大,常规工艺难处理的问题。为了减少后续水处理系统处理难降解物质的量,增加其可生化性,将活性炭负载铁进行改性,从而实现提高活性炭的催化性能。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对化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当改性活性炭投加量2 g/L,臭氧投加量2 mg/L时,反应60 min后改性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后BOD_5/CODCr达到0.304,可生化性提高了90%以上,利于下一步生化处理。实验表明,催化剂的性质稳定,多次使用后催化效果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