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屈原列传》中的一处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列传》第二自然段“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一句注解为 :[夺 ]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一注释据笔者所查该版教材虽多次重印 ,一直未改。是无误 ?是未发现 ?如果按教材所注 ,该句就译为“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 ,屈原起草的文件还未定稿 ,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抢夺 ,屈原不给”。愚以为这样翻译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信”的原则 ,不可信 ,不合情理。其一 ,制订法令制度 ,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怀王交给屈原去拟订 ,上官大夫不会不知 ,朝廷上下不会不知。上官大夫看到草稿为什么要去抢夺呢 ?是去邀功请赏 ,还是毁于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助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现从2012年的第二期开始,我刊增设《名师论坛》栏目。栏目紧紧围绕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名师的专业引领,为广大读者提供与名师、专家共同切磋“教艺”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3.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屈原列传(节选)》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则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笔者认为此处的"夺"、"与"二字并非如课本注释所说,而应按《语文教学参考书》所解。  相似文献   

5.
陈小琴 《现代语文》2005,(10):11-11
"夺"与"与" 人教版高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7.
《屈原列传》地名注释修正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秦、楚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起因是:秦使张仪以“商于六地六百里”谊楚绝齐,待楚怀王“使使如秦受地”,始知这是一场骗局。盛怒之下,楚怀王决定以战争手段...  相似文献   

8.
屈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课本注:[明于治乱],很了解国家治乱的道理。这只是注解了“明”字,而没有注解“治乱”两字.这样,“治乱”一词就很容易被解为“乱”是“治”的反义词.也就是说,“治乱”就是“社会安定”和“社会动荡”。“乱”确实能做“治”的反义词解,但在这里这样解却是不合适的,而应解为“治”的同义词。“乱”字本有“治理”一解,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鲍丙琴 《学语文》2012,(3):70-7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人教版2008年)选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文中个别字词的注释不够妥当,尚有值得商补之处。笔者不揣鄙陋,胪陈数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这两天进入语文必修四的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我们高一备课纽决定优先学习文言文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言:“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读到这里,想起几年前存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了博客,便晒出来请教方家。这个问题是关于“介”的。  相似文献   

11.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颇多,而屈原的生平事迹,最早见诸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有关屈原的传文,曾入选高校文科教材,并成为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范文,题为《屈原列传》。在这篇教材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处标点和文字,却让人读不通,弄不懂,往往难倒了先生,糊涂了学生。高中语文课本这段文字及其标点如下:上官大知……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原平。[11上官大夫这段话中的“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实在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历来使阅…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14.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书(以下简称朱编本),是进行古典文学教学以及自学的一部带有权威性的选本。目前高等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多采用此书为教材,广大中学教师和知识青年进修古代文学也是从研读本书入手。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部书能够替代它。但不能要求它完美无缺。笔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就发现本书在题解、注释方面都不无可商之处。现在仅就《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的若干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以就教于该书的编注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一词,文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将该句翻译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标点、注释商兑五则杨宝生《屈原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本编注者吸收了历代注家的研究成果,并注意突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对文中词语的诠释,精当之处颇多,笔者从中获益非浅。但某些注释和标点,似乎还值得商兑。...  相似文献   

17.
逯静 《语文知识》2014,(6):33-34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先后被多家教材和古文选收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亦收入此文,然笔者研读时发现,其中个别注释值得商榷。现将其条陈如下,以就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8.
19.
苏轼《赤壁赋》中有"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一句,教材注:"〔肴核〕菜肴和果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将"肴"解释为"菜肴",我认为解释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离骚(节选)》(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有四处注释值得商榷,现分别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重”的读音应该是“zhong”。课本注为“重(chong),再、加上”,本人认为并不准确,现考证如下:《辞海》“重zhong”字条第九个义项解释为“增益;加重”,又举“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作为例句;并注明念“chong”时,解释为“①重复;重新;重迭;多。②连累。③古代丧礼暂代主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