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你就是冯云霄?报纸上老见你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个年轻人哩,谁知道头发都白了!”青年记者一见他的面就惊讶、感叹。冯云霄已经58岁了,还勤奋地耕耘在新闻战线上。1974年开始担任辉县通讯组长,一直到现在。从中央到省市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许多都是他的好朋友。大家都不愿意让他离开通讯组。我们和市里领导达成协议,让他挂个市文联副主席的头衔,实职仍是通讯组长。举几个他和记者关系的例子: 1985年1月27日,辉县为记者召开迎春茶话会。冯云霄一发通知,新华社、人民日  相似文献   

2.
平常,一般都这样认为,记者只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出的稿件就会绝对真实。其实不然。我在写稿实践中越来越感到,第一手资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如果盲目信赖第一手资料,也同样会出现失实错误。我曾碰上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人向我反映,有个颇有名望的老  相似文献   

3.
一个记者,特别是驻地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对那里的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切的了解,甚至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有浓厚的感情。如果该报道的事情没报道出去,就会象负债一样,时时感到背上有压力。困难再多,也要想法把它报道出去。我在辉县采访时间较长,有三篇稿子都是在心里埋藏、酝酿了十年之久,才写出的。责任心、使命感给了我耐心和毅力。《苍龙牵水穿太行》有时由于时代的因素,影响了稿件的命运。为了争取好的社会效果,需要审时度势,多方考虑,等待时机。1986年5月30日《河南日报》二版发表的通讯《苍龙牵水穿太行》,  相似文献   

4.
我面前摆着两部新书,一是席文举的《报纸策划艺术》;一是肖云的《席文举新闻策划》(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10月出版)。前者是《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结合自己的办报实践,深入阐述了都市报办报理论和经营理论,以及对新闻策划的理论思考;后者则选取了席文举的20个典型策划案例,集中叙述和点评,有策划思维和策划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画龙点睛的理论提炼。细读两书,会发现我们习惯理解的“新闻策划”远远不能概括其内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记者要用脚采访,要用眼睛采访,处处留心皆题材。也有人说,记者要象鱼鹰那样寻找目标,盯准了鱼就叼住不放;象猎狗那样四处扫视,发现野兽就穷追不舍。我感到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不久前,我在广州的一次采访,就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采访,只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象鱼鹰、猎狗那样寻找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所获,有时还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那是前年4月中旬,我因为左眼高度近视,连光也看不到,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眼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都是一个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具有冷静的头脑,也应是记者素质中不容忽视的一条。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头脑发热。我从自己几次报道的教训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曾经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今年四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他。由于我多次  相似文献   

7.
“两会”过去已有时日,但那段时光的分分秒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常常想,作为一名职业女性,什么是我的最大快乐?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回想起来,我可以说,那是一段紧张而快乐的日子。3月2日,政协会议的第一次新闻通气会在政协礼堂召开。会议之前半小时,礼堂大厅里就聚满了各路记者。从气氛上可以感觉出,大家的心情都不轻松。新华社音像中心的记者听说我平时跑科技,立刻走过来,说她是第一次上会,人手紧张,任务繁重,有线索相互关照等等。闻听此言,我乐了。原来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尤其是对于第一次上  相似文献   

8.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经营策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面前摆着两部新书,一是席文举的《报纸策划艺术》;一是肖云的《席文举新闻策划》(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前者是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对自己办报理论和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后者选取席文举20个典型策划案例,集中叙述和点评,有策划思维和策划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画龙点睛的理论提炼。细读两书,实际讲的是“都市报经营策划”。其最大价值,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而上升到理论,提出、总结和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经营报纸的一套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我认为,以下三点特别重要。策划竞争:…  相似文献   

10.
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20年间,全国著名记者、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曾6次专程来到位于太行山西南麓的辉县.为深入了解辉县人民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精神和事迹,他几乎跑遍了辉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与这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时辉县治山治水、筑路造田的大大小小百余个工程工地上,都印记下他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干记者这行也有苦辣酸甜,有时采写一篇稿件,需要有股勇气,敢于冒点政治风险。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采访。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初,1月6日清晨,我照例到离报社不远的东单体育场去跑步,在回来的路上,忽然发现东长安街北侧的墙上贴出一张题为《被四人帮颠倒的历史必须重新颠倒过来》的大字报,公开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大字报署名“革命后来人”。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我赶忙跑回报社,连运动衣也没顾上换,拿上笔和本,就去抄大字报。这时,看大字报的人越来越多,我被挤来挤去,本来就冻僵了的手抄写起来越发困难。不知怎的,我索性离开拥挤的人群,趴在墙上,低着头,看一句,抄一句。这样倒着看,抄写很不方便,往底下也看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3.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16.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7.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8.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9.
如何占有新闻资源?相信这是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所有媒体都在抢占的战场。不管是与政府部门搞好通联,还是纷纷为报料人提供热线电话线索费,说到底,都是在努力地占有更多的新闻资源。作为一名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资源意味着不会没有稿子可写。当社区记者后,我发现了一个蹊径:常到居民家里串串门,会得到好多的新闻资源。就在与大妈们闲聊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收获一个有意思的社会新闻。一、居民家里个保个全是独家新闻今年4月17日,辽沈晚报社区版全新出炉,我和另外4名记者有幸成为社区记者。第一次到赵奶奶家时,家里没有地板,水泥地上铺了…  相似文献   

20.
金煜  储信艳 《报林求索》2012,(12):136-139
<正>纽约,是美国的金融经济中心、最大城市,也是世界的经济中心,被人们誉为世界之都。其实,它更是艺术之都,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的纽约是怎样炼成的?"在纽约,天上掉下块砖头,不是砸到银行家,就是砸到艺术家。"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在纽约蓬勃发展开来。过去50年间,哪怕在经济衰退时,也不断有全美和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被吸引到这个城市,令其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艺术之都。纽约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不断吸引艺术家前来"朝圣"?为何整座城市,从政府到民间机构,从有钱人到普通老百姓都热爱艺术?就让我们走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