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民俗学、社会学及人类文化学角度,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方法深入剖析《诗经》作品中的商、周部族起源神话,分析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形态,《诗经》时代的社会性质、婚姻形态及人们图腾崇拜的思想特征。通过分析指出,《诗经》作品中的商及周人的始祖神话传说,与原始母系氏族的婚姻形式及先民的图腾信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7-89
《史记》中记录了许多有关神话的材料,其中帝王感生神话的材料比较突出,研究《史记》中的感生神话可以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神话的再现和发展,对研究汉代神话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说中国人的“观照方式”和“宗教观点”不同于西方,所以中国没有希腊那种民族史诗。张松如先生不同意这一论断,认为“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不够典型”,“生产力相对的低”,是“三家村”,才是产生了民族史诗的根本原因,其实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三家村”,而且生产力相对的低也不一定产生不了史诗。我国藏族,蒙古族都有民族史诗便是证据,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民族史诗,还只能像黑格尔,鲁迅那样文化层面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德魁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8(6):12-15,41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字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即(1)谷类的总称,(二)养、养育,(三)生,活着,(四)善,良好,(五)禄其中“谷类的总称”是其本义,其它四个义项是其引申义。我们只要掌握其本义、引申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理解它在《诗经》中的真正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体味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会议认为“汉学”盛于清世,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宋派与辨正汉说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朱子《诗》学进行了冲击,为明代《诗》学带来了新生机。 相似文献
7.
余玮侬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3,(4)
《诗经》产生于西周到春秋时期,但它反映的内容和生活却很古远。其中不少诗篇蕴含着上古时代的图腾和性崇拜,祭祀和其他古俗,可是后代研究《诗经》的人多以儒家观点指导,对这些内容却避而不谈或加以另解。为了促进《诗经》的研究,本文就着重从图腾文化,婚俗及性崇拜,祭祀及其他古俗方面入手,援例揭示其文化内含。 相似文献
8.
王长顺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1):93-97
中国自古就有歌颂英雄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乏对英雄的书写与歌颂。其所表现的英雄有先祖英雄、社稷英雄、贵族英雄、平民英雄等,其书写特征主要是用铺排渲染气氛,烘托英雄形象;故事情节缺失;创造出了意境美、雄壮美。 相似文献
9.
10.
李文艺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13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4):3-6
《史记》主要采用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诗经》的方法,前者据《诗经》诗句写史,从《诗经》中摄取史料;后者则是直接引用《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诗句,以阐述自己对史实的观点。这种引用《诗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康斌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3):34-37
关于《诗经》分类中“颂”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舞容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证明《颂》诗是赞美祖先和君王的功业的,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深沉、久远。其音乐具有安和、舒缓和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黄康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31-34
关于《诗经》分类中“风”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讽诵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探讨“风”的涵义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孔子诗论》关于《邦风》的两条释文的详细考证可知,《邦风》反映的内容很广泛,通过它可以考察民情,观览风俗;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其文辞华美,音乐动听。《邦风》中的诗歌,就像供平民出入的城门,平民百姓通过它来发泄内心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它是反映下层百姓的作品,是民俗歌谣之诗。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95-96
《诗经》客观上具备礼教功能,特别是先秦时期文学概念尚未为人们所细辨之时,传播教化的功能便由《诗经》承担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诗经》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部落文化遗力、有组织的扩散、自然发散等三种形态,这也是《诗经》早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俞平伯在现代《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为文学而文学”以及要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基本价值立场,决定了其在《诗经》研究中对诗篇性质的文学价值判断和具体方法论的选择。他认为《诗经》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在研究中要“鉴赏与考辨”相结合,以鉴赏为目的,以考辨为手段。由此确立了他独特的学术研究品格,同时也为《诗经》研究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型,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德兴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16(4):19-21
中国古代以心为人之本,认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皆源于心。《诗经》正是这种认识的源头反映,《诗经》中有大量的关心“心”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的“心”,手法多样,表现细腻,充分显示了《 诗经》的作者深邃的心理洞察力,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小健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6):13-17
感生神话的主题是“知母不知父”,围绕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种观点:一、母系制群婚在亲属认同上的反映;二、原始人智力低下,不知“男女构精”而孕;三、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持上述三说者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人类学调查材料与本国历史相比附,但即使在部落社会里,绝大部分地方感生神话的真正意蕴也是对祖先的神话化,并无任何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18.
龙向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5):106-108,112
从明代万历晚期到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许多《诗经》文学评点著作。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的兴盛,与宋代以来诗话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晚明评点学的繁荣,明代心学的盛行,及八股文取士等因素有关。评点《诗经》是一种文学读法,但也保留着传统经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赵雨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4):73-76
《诗经》的"感兴"原理起源于《易经》"兼三才而两之"的宇宙观。古人在这种宇宙观指导下观察宇宙人生,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感",即由单纯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发展到对内部身心的体验。"观感"的结果是人对天地万象的意义有了极深沉的领悟,并随之产生了"感兴",进入天人一体的意义世界。《诗经》《易经》的意义系统是贯通的,《诗经》之"兴"绝非随意,物象与情感间皆有固定的联系,"取象立言"是"兴"之真义。 相似文献
20.
薛景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6,24(4):102-104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提到了葛,笔者认为它有4种基本含义,即生产劳动对象的葛,具有比兴意义的葛,代表不同情感取向的葛,具有宗教色彩的葛,这是葛作为周民诗歌题材的思想意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