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课文从岭、林、花等方面来写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景色。请从以上三方面,看看作者是怎样细致叙述的?面对兴安岭,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答:写岭。作者把大兴安岭与险峻的秦岭作了对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感觉,突出大兴安岭的岭多且线条柔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第十册14课《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通过对大兴安岭“岭”、“林”、“草”的生动描绘与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而文中的“亲切、舒服”则内涵着这种真实强烈的思想感情。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语,使学生由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亲切、舒服”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文章的首段是总写,作者由来到大兴安岭所见的现实,便对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初步流露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接下去分三层对大兴安岭有代表性的景物(岭、林、草)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绘,这部分虽无“亲切、舒服”的字样,却蕴含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极其“亲切、舒服”之感,更加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迷人景色的  相似文献   

3.
《林海》这篇课文,先总说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接着,在分述部分,作者对大兴安岭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生动描写,以及由表及里的丰富联想,一层深于一层地“证实”了兴安岭的确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描写部分分三层:岭的温柔;林海的壮观;野花的多彩。联想部分分二层:由眼前  相似文献   

4.
问:老舍先生在《林海》中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其中“云横秦岭”一词,不少教师在讲课时就只是略略带过。“‘云横秦岭’那种险句”究竟指什么?作者在这里引用“云横秦岭”,其真义何在?是否仅仅是借秦岭的险峻来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答: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从韩愈的诗篇谈起。 “云横秦岭”一词出自韩愈的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全诗  相似文献   

5.
作者写的是一种特殊的心境,一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悲伤。有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重要区别是人有思想和感情。作者的落笔点是写她与曾祖父的感情。当作者周末回家时听到爸爸说曾祖父已经过世时,感情一下子跌到深谷,就像冬季一样寂寞和悲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板画不但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头脑里想象的景物由模糊、缥缈变得清晰、明朗,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谈板画的运用。一、以画会意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能使学生准确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运用版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林海》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怎样“大不一样”呢?大兴安岭的“岭”是那么“温柔”,而秦岭的“岭”却是那么…  相似文献   

7.
一、领略“岭”之温柔 1.找区别、解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根据第一句话“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找出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的不同之处。(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秦岭的“岭”是“云横秦岭、孤峰  相似文献   

8.
笔者听了六七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 ,觉得一则板书颇有新意。在简笔画的基础上 ,教师如下板书 :亲切  舒服亲切   舒服亲切    舒服师 :课文学完了 ,你们看着板书 ,有什么发现 ?生 :“亲切、舒服”四个字为什么越写越大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领悟了吗 ?生“亲切、舒服”越写越大 ,是作者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深。生 :作者老舍先生刚走进大兴安岭 ,第一次听到这悦耳的名字 ,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走进大兴安岭 ,看到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心中更加感到亲切、舒服。看到人与山融为一体 ,感受到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作用 ,作者对大…  相似文献   

9.
《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以精巧的构思、清新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同时运用丰富的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抒发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本课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悟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设计本课板书时,力图使其成为一篇微缩教案,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佳思维流程图。使板书真正起到导引思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按“抓主线—…  相似文献   

10.
抓课题。我首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作者把什么地方比作林海?为什么把它比作林海?”学生思考后明白:把大兴安岭的森林比作林海,说明其景色十分美丽、壮观。然后,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林海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抓对比。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作者心目中的秦岭又是什么样子?我引导学生用表格把两者的主要特点填写出来。学生归纳如下:抓句段。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精妙之处,如“青松作衫,白排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等句子非常准确、形象。我要求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并说一说它们的妙处所在。抓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海》(第十一册)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大兴安岭的“岭”。这一段的教学可分如下几步进行: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岭的特点 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应该是德、智、美三育的有机统一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或熏陶,从而受到思想教育。下面以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中的老舍先生的《林海》为例,谈谈三者的统一问题。当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一些什么内容”这一问题初读课文后,便可感知到:大兴安岭是树木的海洋,那里岭多、林多、花也多,美丽极了。它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这里的“美丽极了”只是初步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在探究大兴安岭如何美时,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深刻认识大兴安岭的自然美。首先从“总以为”和“看到它”之间的差异中,去体会“悦  相似文献   

13.
一、形象的比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开始就以“战士们像潮水一般”的明喻突出了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无敌声势;而当写到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猛地一拉导火索”,其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作者用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个明喻,展现了董存瑞临危不俱、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二、巧妙的拟人《林海》中“大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因为:首先从这句话中的“打扮”一词可看出在这里是把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的。从后面几个分句…  相似文献   

14.
《傻二哥》一文,作者写了童年时代的一个邻居傻二哥的事,从他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写到解放后成家立业,通过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歌颂了新社会。其写法很有特色。一文笔流畅,风格清雅。作者写人记事,像叙家常、讲故事那样。不加虚饰。不落俗套。使读者有一种  相似文献   

15.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文章。文中对大兴安岭的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写景时学习运用。一是运用比喻写景。作者把连绵起伏的群峰比做林海的波浪,把俏丽的白桦比做林海的浪花,把青松比做“岭”的裙,把野花比做“岭”的绣花鞋。——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林海     
这说的是大兴安岭。自幼就在地理课本上见到过这个山名,并且记住了它,或者是因为"大兴安岭"四个字声音既响亮,又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吧。是的,这个悦耳的名字使我感到亲切、舒服。可是,那个"岭"字出了点岔子:我总以为它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  相似文献   

17.
用《林海》做课文题目好吗?河南省夏邑县教研室杨继新《林海》(五年制·十册)这篇阅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挚爱大兴安岭森林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8.
美点赏析此文因作者的写作态度积极,进取精神明显,所以文章激人奋进,催人向上。正是这种向上的、积极的“大主题”使《如意与遗憾》一文像战歌一样,  相似文献   

19.
《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读了本文,使人不仅感受到祖国自然风光的美,而且欣赏到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林海》一文的作者老舍先生以其准确生动的语言 ,向人们介绍了大兴安岭与众不同的阴柔之美及其为祖国各项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文章情景交融 ,文质兼美 ,是一篇实施创造教育的典范文章。一、抓语言的准确生动训练朗读及语言表达能力《林海》准确生动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岭、林、花的描写之中。教学时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训练。1 自学岭、林、花部分 ,思考 :①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②作者在描写中表达了怎样的真情实感 ?2 感情朗读你最喜欢的语句 ,并把读此句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创造性地讲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