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在校流动儿童的超龄现象比较严重,6岁未上学者占6岁组流动儿童的46.9%,13和14周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既存在社会融入困难的现象,又具有乐观、独立、宽容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使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顺利地扎根生活,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深入挖掘并探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这必然有助于研究者摘掉长久存在于流动儿童身上的负面标签,并使得流动儿童在发展中形成更阳光的人格和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有明显社会公德缺少、助人意识单薄现象。与流动儿童无法正常融入城市,无法正常认识自己身份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地设计出符合理论和现实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构想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城市流动儿童”现象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副产品,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城市生活感知问卷,以贵州省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不高: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愿意融入城市,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对城里人排斥的感知越高、感知到的学校不公平现象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城市流动儿童"现象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市初中学校课堂里的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现象。通过进入F学校初一某班课堂观察,并与班主任和5位流动儿童访谈后发现:流动儿童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语言习惯差异,比较容易产生学业焦虑与身份焦虑,课堂交往范围相对有限以及交往对象同质化等问题。面对这些差异化现象,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多元化创设,重视流动儿童的身份建构并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交往能力,以保证流动儿童顺利适应新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流动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流动儿童就学渠道单一,部分就读学校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流动儿童不能接受与流入地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等.文章从公共选择、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容易出现身份认同危机,进而容易出现社会公德心缺失和助人行为减少的现象。目前的研究很少以儿童为被试,而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则少之又少。基于此,有必要对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研究缺失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起点公平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在教育起点上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本文通过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教育起点上的对比.剖析不公平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学校及家庭层面提出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措施,为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合理实施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约2000名儿童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流动儿童具有歧视性,倾向于选择强制的方式,对城市儿童选择沟通的方式;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城市儿童较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冲突强度都较低,流动儿童的冲突持续时间更短;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较佳,城市儿童师生关系却趋于疏离,冲突对城市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较强.为解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IPA)对6名教师进一步访谈发现:从低教养水平高教育期待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受歧视的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质朴的、亲密友爱的传统师生关系观促使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较佳;教师权威观的变迁致使城市儿童的不满情绪及冲突的消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6.
马上就要开学了,可北京市海淀区一万多名农民工的孩子,却为自己假期过后到哪里上学而担心。农民工孩子上学难又一次成为今年暑期人们关注的话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项针对中国流动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9.3%,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有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9%。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7.
公办学校中流动少年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发展迅猛,规模持续扩大。据报道: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人们一般称他们为民工或农民工。据最近《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透露,在1亿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儿童占19.37%。6岁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3.8%,15岁至18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8.8%,约10%学龄儿童失学辍学,近50%不能适龄入学。为确保流动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9.
彭俭 《考试周刊》2014,(77):166-166
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人群,近年来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从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城市流动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