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格的发展,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题材。联大师生在南渡征途上患难与共,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在家国危难之时维系大学精神,这种师生关系典范值得当今大学校园师生倾力传承。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教育,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它首先强调的是师生的人格平等,而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的双向沟通是实现人格平等的必然应对。这种双向沟  相似文献   

3.
杨晓玲 《中国教师》2010,(Z1):289-289
<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是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教育民主化。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自身能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后自身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个性和完善自身人格;另一方面,一个好的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得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刘洁  陈伟平 《文教资料》2012,(3):159-161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落实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动态体现,师生关系的建立、发展和改变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师生互动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中存在问题,提出构建高校良性师生互动的对策: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拓宽高校师生互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佚名 《高中生》2012,(25):9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冲突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能否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不尽  相似文献   

7.
一、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关系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课堂上要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首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合乎人性的平等师生关系去打动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健康、自由、愉陕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世界应是师生的真情世界 ,教育的全部蕴念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之中。正是师生关系的存在 ,人、教育、社会、文化才真正融为一体。然而 ,时代变迁对师生关系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影响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急需置于教育改革的重心。社会支持策略、家长参与策略、学校组织策略、师生共建策略是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小班化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小班化教学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石。师生关系中潜藏的误区会导致教师表现出过于平均主义、过于民主、忽视人格平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建构师生关系时要正确理解教育平等,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优化班级组织管理方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注重师生关系中的人格平等,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小班化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小班化教学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石。师生关系中潜藏的误区会导致教师表现出过于平均主义、过于民主、忽视人格平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建构师生关系时要正确理解教育平等,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优化班级组织管理方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注重师生关系中的人格平等,改变传统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12.
蒋莹 《师道》2011,(Z1):63-65
教育是心灵之间的影响,师生是心灵沟通的主体,师生关系则是心灵互动的枢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良好交流。懂得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其人格。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感受自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以教育的基础和有力的手段。班主任只有和同学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从教多年使我感到:班主任在学生中有威信和有较好的教育手段是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建立班主任的崇高威信威信,就像晴雨表,全面衡量着一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教师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空间上、情感上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人性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1对师生关系与班级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教育过程的主调控者和教育成败的主责任者。因此,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一所学校里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社会的两个主要群体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方面。而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办学目标的实现 ,文明校风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取决于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因此 ,学校应着重培植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 ,应当有意识地维护和树立教师的威信。首先 ,学校领导要根据教师在情感上具有“向生性”的特性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全体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人格、信任、相信全体学生 ,真心实意关心热爱学生的思想 ,并以满腔热情对待每一位…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那如何在师生间架起心灵的彩桥呢?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师生在教育理性基础上的一种双方情感的约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与人格平等的统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教书育人,严格管理。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二者有不同的职责;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又是平等的,必须互相尊重。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宁夏教育》2006,(12):63-6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对师生关系有很大影响,也决定着教育的整体效能。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良好的沟通是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书信,有助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场景下形成的特殊关系,它既是一种伦理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的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师生代沟扩大;考试制度下盛行"服从式"师生关系;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为改变这一状况,可采取以下策略:强化信任感,促进师爱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关系的人性化互动;回归"平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教与学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这种双边互动必须在一种良好的关系下进行。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