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两大法系对代理制度的规定差异甚大。英美法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代理法律制度且对现实生活的调整游刃有余。英美法系的代理制度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其规则赖以产生的判例如何 ,我国应如何借鉴英美法系的科学、严谨的代理制度为我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代理制度国际化的形势下 ,我们如何巧妙地协调这两种制度 ,构建我国科学的代理制度 ?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构成本文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2.
两大法系对代理制度的规定差异甚大。英美法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代理法律制度且对现实生活的调整游丸有余。英法法系的代理制度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其规则赖以产生的判例如何,我国应如何借鉴英美法系的科学、严谨的代理制度为我所用?特别是在当前代理制度国际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巧妙地协调这两种制度,构建我国科学的代理制度?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构成本文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3.
身份行为不可代理,这是传统的代理制度的通说观点。然而在演员演出领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也就是常说的“找替身”。按照代理的理论来说,这显然是不受代理制度规范的。对于这种现象的效力性问题,法律所体现出来的不明确性,是解决这类现象所生纠纷的障碍。本文首先从两大法系关于代理的概念分析人手,界定了何为表演代理。继而从考察代理制度的历史渊源人手,研究了代理制度的目的。最后通过分析表演代理的主体、客体和效力制度,发现了表演代理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得出了表演行为不能代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隐名代理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国家,随着两大法系的不断碰撞交融,逐渐在世界范围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活力。我国《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相关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并大胆引入这一制度,填补了相关空白。但随着时间的推L移,我国立法上的一些缺陷和漏洞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有鉴于此,该文立足国情,采两大法系之所长,对隐名代理制度作出分析和评判,并就我国相关法律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5.
隐名代理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国家,随着两大法系的不断碰撞交融,逐渐在世界范围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活力。我国《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相关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并大胆引入这一制度,填补了相关空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立法上的一些缺陷和漏洞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有鉴于此,该文立足国情,采两大法系之所长,对隐名代理制度作出分析和评判,并就我国相关法律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民商分立或民商合一的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没有制定法传统的英羡法系国家,对于代理理论的研究都非常重视。本文阐述了两大法系代理制度的沿革,并从思维特点与司法传统等方面剖析了两大法系代理理论在理念、概念与制度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代理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代理入、被代理人与第三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基本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畴,但是,从立法体系上看,不协调之处甚多。另外,在我国代理法中,还存在不少原则性较强和可操作性较差的条款。为完善我国代理立法,应确立和贯彻两大法系兼收并蓄的原则,民商合一的原则,立法者强制干预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相兼顾等原则。当前,应以制定《民法典》为契机,完善我国代理立法,尤其是间接代理制度。《民法典》中的代理法体系可以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规定,第二部分是直接代理,第三部分是间接代理。应当将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共同适用的法律规则安排在一般规定之中,而在规范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时,应以代理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民事责任为框架进行系统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产物,学理上还有一些争议,实践中尚处于摸索和总结阶段,对我国而言尚是一个新事物.查阅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一些做法,发现两大法系在某些理念、操作上有相通之处,但发展模式却相当迥异,这种迥异不仅体现在微观的细节上,更源自于其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诉讼理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如何借鉴和吸收两大法系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量刑建议制度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两大法系在法律渊源、法典编纂、法律结构、法律适用、诉讼程序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法官地位的差异是比较突出的的差异比较大,其中法官地位差异是二者差异的一个方面,但专门论述两大法系法官差异的比较少,拟从哲学、形成传统、革命历史背景、经济因素和法律职业等方面阐明了两大法系法官地位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由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大法系的差异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现行民法教材对代理的定义存在缺陷,应加以完善.代理这一概念的含义,应是其所反映对象的矛盾性质的体现.代理既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法哲学作为辩证法的特殊应用形式,它只是为法律的制定提供方法以及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和法哲学同样具有辩证法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2.
表见代理制度是现代民商法中的重要制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表见代理制度在各国(地区)立法中法律界定的差异,以及两大法系之间关于表见代理制度法律界定的差异,提出了对我国现行表见代理制度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3.
项坤 《天中学刊》2012,27(4):61-64
就其法律意义而言,歧视是一种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公平的区别对待,侵犯了他人所享有的宪法上的平等权利,是一种典型的违宪行为。然而,在我国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又无具体法律将宪法上的平等权利加以细化,并且相关禁止歧视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且缺乏现实操作性的情况之下,反歧视诉讼便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法律困境。从发展我国人权事业、建设宪政国家的角度出发,完善我国反歧视立法,弥补现有法律规定之不足,就成为新的时代赋予立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突出强调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并肯定了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只有宪法至上,才能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15.
论契约性民间法的向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性民间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础性规范,是隐含于市民社会经济生活背后的“法”的现实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市民社会整合手段的操作机制,而且推动西方社会逐步走向文明与法治,契约性民间法与市民社会的法治向度具有深层逻辑关联。对于正在置身于法治建设进程的中国,研究并揭示民间法对于市民社会进而法治的建设性向度,认为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契约式沟通”,乃是构建中国市民社会进而法治框架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6.
董必武法制思想包括: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做以“有法可依”和“絷地必严”;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法制不健全的历史根源是轻视法制的心理,社会根源是小资产阶级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法制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处理好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关系。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对今天的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遭受侵权的情况严峻:大部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时被拖欠;超时工作严重;扣押现金或证件;不良中介诈骗;工伤事故的风险.造成大学生屡遭侵权背后的无奈原因是:法律保障的空白;缺乏有效的监管、维权机制;勤工助学组织不完善;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学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防止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遭侵权的对策是健全保障机制:(1)部分勤工助学活动应纳入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2)应出台专门的《勤工助学法》,规定劳动部门是勤工助学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勤工助学市场的管理;参照《劳动法》,规定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及勤工助学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种类和劳动强度限制等合法权益;明确各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职责和要求,创建畅通的维权渠道.(3)为推动勤工助学活动的健康发展,可制定减免雇用大学生的企业、个体户的相关所得税的规定,以鼓励商家聘请大学生的积极性.(4)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保障机制:(1)部分勤工助学活动应纳入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2)应出台专门的《勤工助学法》,规定劳动部门是勤工助学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勤工助学市场的管理;参照《劳动法》,规定 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及勤工助学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种类和劳动强度限制等合法权益;明确各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职责和要求,创建畅通的维权渠道.(3)为推动勤工助学活动的健康发展,可制定减免雇用大学生的企业、个体户的相关所得税的规定,以鼓励商家聘请大学生的积极性.(4)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保障机制:(1)部分勤工助学活动应纳入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2)应出台专门的《勤工助学法》,规定劳动部门是勤工助学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勤工助学市场的管理;参照《劳动法》,规定 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及勤工助学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种类和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8.
希伯来法作为古代东方法中较有影响的一支法律体系,颇为现代人所忽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教义要求,希伯来法中对民事活动相近条款的规定则更为清晰,其民事权利义务更为公正,民法精神也更为凸显。在所有权、担保物权、债等一系列规定中,都体现了民事活动中诚实、公平、平等的基本思想。希伯来法对民法的基本精神及某些法律部门、法律制度的形成有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受到日本学者目前关于法律体系构造理论研究的启发,从历史和法律角度对经济法在国际上的产生和演变加以阐发,认为作为公私法融合的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的产物,是对民法的溢出与衔接,并非行政法发生分化才得以成立,对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从学理上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法治的视野下透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现其中存在与上位法违背等诸多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符合法理精神和教育法框架的制度构建理念和制度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