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党内和谐,必须以增强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能力为目标,加强理论武装工作,重视党内矛盾,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内主体要素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是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基础,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中探求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和谐”二字本身都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将语言和谐与高等教育结合起来,探寻实现语言和谐的路径和方法,无疑是对语言和谐研究内涵的拓展,也将语言和谐问题引向了实践层面。将语言和谐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可以促进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是党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组织和政治方面的最大优势,只要我们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榜样力量,就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方向早日迈进理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是党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组织和政治方面的最大优势,只要我们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榜样力量,就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方向早日迈进理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生态和谐的课堂应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并构建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力求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体现出一种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7.
《邻居罗西基》是薇拉·凯瑟后期代表作.它描写了农民罗西基眷恋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在恬静、美丽的农庄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表达了人、植物和动物和谐共生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和谐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发展水平。政治和谐要求社会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使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发展中划时代的革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和谐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发展水平.政治和谐要求社会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使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发展中划时代的革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和资源保障。生态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包含了五个基本的环节,即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类环境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状态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心态失衡、竞争秩序失范、人际关系失调、职业心态失真等心理不和谐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实现心理和谐的人文内涵,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同时要有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从个体心理和谐到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一种以建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社会需要为目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的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它升华了对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的科学认识,开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因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教育”已愈来愈凸显其在高素质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树立生态价值观是和谐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重视小学生的生态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水平的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睛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左翼社会思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一种以建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社会需要为目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之伴随而来的却是资源的严重缺乏、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竞争力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以及基层民主发展的现状,实现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经济观、生态价值观、基层民主观对于我国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在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不断探讨未来社会发展的模式,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