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人的发展观论休闲体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文献收集法、逻辑分析法,从人的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休闲体育不是一种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消磨时光的消极活动,而是一种精神自由、心灵快乐、创造性的主体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目前,休闲体育的本质特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正在消失,因而呈现出某些异化现象.要通过休闲体育实现自我发展,人们就应该增强主体意识,提升休闲能力,形成个性化的体育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2.
3.
休闲学关于休闲本质上就是人的享受和发展的观点,及其自由性、和谐性、生态性等特征,可成为我们思考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问题的新视角。休闲的生态性、和谐性原则及其超越物质性的价值追求使之能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对人的生命必然性及其显著的人性效益使之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在二者相互为用的基础上,休闲的本质特征和原则性理念使二者有机融合;休闲的自由性又使二者相互协调,休闲提高人的幸福感,也使生态文明对于人的发展成为必要和必然。  相似文献   

4.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实践形式,正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当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坚持休身与修心、经济条件与政治纪律、自身休闲与他人休闲、自身休闲与自然休闲等几个方面的统一,使人在休闲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后一个基点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潜在内在逻辑,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消费从一个侧面确证和体现人的价值存在和人的本质。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休闲消费主义,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休闲生活方式与社区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现代人的生活现状与社区体育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以及休闲生活方式与社区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是现代人的休闲生活采用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9.
浅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劳动、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  相似文献   

10.
劳作与休闲——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作与休闲是人的存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尊严的组成部分。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休闲;没有劳动就没有休闲,没有休闲人类就不会有高级的劳作形式。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劳作与休闲形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一方面,劳作产品的附加值愈来愈高,另一方面,劳作与休闲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西方学者预言,未来若干年"工作的终结"将来临,这既可将人送入"天堂",也可把人打入"地狱"。关注劳作与休闲的关系,实质是对人的未来存在的思考。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未来的劳作将会更多地凝聚人的休闲智慧,休闲智慧将使未来的劳作充满创造的激情与乐趣。劳作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既是人类的理想,也是文明社会真正来临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当代工业文明导致了生态危机,也带来了人的异化,颠覆了启蒙价值。当社会的发展变成了以刺激消费为主时,培养人们如何合理地利用休闲的能力,便成为对人类文明程度的更高检验,这是人的内在超越能力的展现。只有把休闲能力的培养与"人的充分发展"结合起来,融入"关心自己"的哲学智慧,实现价值评价的理性转移,才能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整合,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营造和谐社会,开创休闲文明。  相似文献   

12.
大众健美操是休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美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健美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顺应了人们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潮流。人们对健康与美丽的不懈追求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政治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文化因素则充实并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勃兴的生活美学的视野中,文章选取作为生活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美学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林语堂和他的名著《生活的艺术》,进而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凸显了休闲美学的丰富内涵:亲近自然,乐生达观,热爱世俗生活,追求缓慢闲雅的生活情致,提倡中庸和谐的精神。在当今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并时时对社会和个体的生命造成伤害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的休闲美学思想顺应了新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显示出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15.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代表哲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前用形式说明质料,后以质料解说形式。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生活唯物主义,它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生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休闲:幸福生活与人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逐渐摆脱外在制约而有条件地开展随心所欲活动的状态,是对规范化生活的超越。创造是幸福生活的质的规定性,休闲使人的发展得以从某种专业化的技能或某种专门的技巧中解放出来,为创造提供了条件。创造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条件,而休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间具有同质性。要积极开展闲暇教育,它是和谐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9.
教师休闲需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震 《中小学管理》2003,(10):31-31
现代生活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比已往更多的休闲时光。在休闲生活中人们自主支配自我生活,恢复体力、陶冶性情、激发创意。教师休闲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成员的休闲价值外,可以给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通过休闲生活掌握的技能信息,还可以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一笔宝贵财富。但是,目前教师的休闲生活不容乐观。一是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太重,心理压力太大,没有休闲的时间和心情;二是有些教师休闲内容单一、领域狭窄,甚至趣味低下,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损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