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俄罗斯,尊老爱老蔚然成风,这和俄罗斯人注重对孩子进“行敬老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年轻的父母除了教他“叫爸爸“”、妈妈”之外,也教他“叫爷爷”“、奶奶”。等孩子稍大一些后,父母便向他解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父亲母亲,要求他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中学生心理课上,老师当堂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些同学和家长是知心朋友?”儿子略加考虑后,第一个举起了手。在儿子心目中,我与他有着父子和朋友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还要从“玩”上说起。儿子长到3岁的时候,生性好动的性格日益显露。傍晚,刚从幼儿园回家的儿子便软磨硬泡地拉着我去“开球”。当时,家里的旧足球太大,常常是儿子把球踢出去了,自己也摔个屁股蹲。见儿子的眼泪就要掉出来,我又把球传到他的跟前,他破涕为笑,站起来,接着又是一脚。天黑了,我边给儿子洗澡边和妻子讨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身心的发育是有益的,与孩子同玩也是初建亲情的过程。于是,我带儿子选购了  相似文献   

3.
Q杭州一家长来电问:“我的孩子做了淘气的事,却害怕这个,害怕那个,不敢承认。我觉得他一个男孩子应该敢做敢当。但怎样帮助他养成这种性格呢?”A主持:敢做敢当是一种性格,但它更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培养孩子敢做敢当,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我们看看杭州学军小学的部分家长都是怎么做的。观点1促膝谈心,以迂回手法启发、教育孩子。一次,儿子和3岁的小表妹在家里玩,不慎,他把柜子上一个大花瓶碰碎了。我回家看到花瓶碎了,就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儿子推托自己的责任,说是表妹碰碎了花瓶。我发现儿子说话躲躲闪闪,基本明白是怎…  相似文献   

4.
文摘     
采用强制性办法“关心”孩子的父母,并未能促进孩子智慧上的发展。三宅和夫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这种情况。他以四岁孩子和他的母亲为一组共六十六个小组为研究对象,让母子一道玩玩具。有的母亲和孩子一起玩;有的让孩子自己玩,母亲去做其他事情;还有的是以孩子为主玩玩具,母亲从旁指点帮助。三宅和夫发现,有些母亲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她们经常对孩子说:“说说看,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三角形。”“数数看,这里排列着几个白色的?”这些母亲还往往强制孩子“做做这件  相似文献   

5.
7岁的佳佳央求爸爸假日带他去玩,可爸爸却以玩一天少收入20元为由拒绝了,佳佳只能眼巴巴地望着父亲出门而去。又一个假日来临了,眼看着爸爸又要出门,佳佳赶紧从储蓄罐里拿出20元钱,说这是你一天的工钱,我买你一天时间。爸爸怔住了,但马上好像明白了,他紧紧地抱住儿子,那一天父子俩在野外玩得好不快活。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既能增知又能益智。可如今许多父母却不愿陪着儿子玩,以自己工作太忙为由拒绝孩子的要求,只希望孩子听话,安静地呆在家里。许多孩子无伴一起玩,孤伶伶呆在家里,性格孤僻,缺乏少时的活泼与灵性,…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认为,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大人花点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娱乐,可以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帮助孩子发展主动性、好奇心、想象力,促进体力、心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健康发展。我的儿子五岁半了。我给他买了一部四轮童车,并认真地参与儿子的玩童车游戏。我在游戏中注意对孩子观察,引导他玩好,使孩子在玩中得到发展。一、引导孩了的探究心理孩子看见崭新的童车,喜爱之心油然而生。他不停地拨弄着车子,擦净车身上的灰尘。一次,他不停地拨弄后轮两旁的两个小轮、我问他这是干什么,儿子回答:“爸爸的车两个轮,我的车后轮边为什么还要装两个小轮?”我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拿来三根筷子,一端用橡皮筋扎住,另一端散开,让儿子看它稳稳地立在地上,然后,我又让孩子抽掉一根  相似文献   

7.
阿珍 《山东教育》2011,(5):43-44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中国父母的心愿,被称为“学术超男”“学者明星”的厦门大学博导、“麻辣教授”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谈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其教子经也与众不同,堪称超凡脱俗:“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这个“不管”,真的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吗?什么都不管不问还叫什么“一等爸爸”?易中天有他自己的道理,正所谓“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  相似文献   

8.
舒静 《幼儿教育》2001,(4):36-36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往往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上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他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用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每当孩子搂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与母亲亲热时,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的。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的有意识引导后,加剧了“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倾  相似文献   

9.
程艳 《家教指南》2006,(6):60-60
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孩子这样的回答,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她的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眨了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尝尝后,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10.
李缓 《父母必读》2022,(3):54-58
<正>问题儿童身上,往往反射的是父母的失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正是为了强化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法治约束,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依法履行好监护和教育职责。案情回顾“我要早知道孩子会这样,我就不会因为和他爸爸吵架而一走了之,对孩子疏于管教了。”一个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深深地忏悔。原来,她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均为化名),一个因涉嫌盗窃罪被查获,一个因涉嫌放火罪被查获。  相似文献   

11.
星期天,大伟说要和爸爸下一盘棋。眼看着自己的棋子被爸爸一个一个地吃掉,大伟着急起来。他大声嚷嚷:“这步棋您不能这样走!”说着耍起了赖。他把棋子打乱,带着哭腔说:“一点儿也不好玩,我不玩了!”显然,大伟表现出了输不起的心态。很多家长也正在为家里“凡事都要争第一,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忧心忡忡:现在玩个游戏尚且如此,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办呢?其实,孩子争强好胜想得第一名是件好事,因为适度的竞争意识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事也会积极主动。但是凡事都抱有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游戏中的输赢原本是很平…  相似文献   

12.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幼儿园发了测试卷子,要家长帮助孩子做。其他的测试儿子做得都很好,唯独不会造句子。儿子对奥特曼非常感兴趣,三岁半时就已经成为奥特曼专家,什么赛文奥特曼、艾斯奥特曼、杰克奥特曼等都了如指掌,甚至奥特曼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讲出来,做的每一个动作他都学得惟妙惟肖。我从儿子的兴趣入手,先教他词语——“高兴、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手舞足蹈、难过、垂头丧气”,并用动作加深他的理解,儿子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利用家里一切可以看得见的物品教他学造句。让他用“钟表”造句,儿子说,我爸爸买了一个钟表,让我看时间,我很高…  相似文献   

13.
晏红 《家教指南》2006,(9):22-23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了,5岁的儿子央求爸爸讲一个故事,那就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儿子一定喜欢这个经典故事。爸爸深情地讲完故事,问儿子:“好不好听?”儿子说:“不好听,什么是火柴?”是啊,儿子从来没有见过火柴,怎么会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感动和同情?那就先让儿子认识什么是火柴。可是家里已经多年没有使用火柴了,而且也多年没有注意到哪里还会卖火柴。爸爸想起从饭店带回来的一个打火机,但是它能代替火柴吗?姑且不说打火机不能像故事中所说的火柴一根一根地“在墙上一擦”;而且因为平时不让儿子玩明火、玩火机,现在给他一把打火机,他好奇不已,反而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幸运、真快乐!看来,儿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无缘相知了!  相似文献   

14.
爱幼儿是老师的天职,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这两种爱究竟哪儿不样呢? 在幼儿园,孩子是集体的一分子,老师把爱分给每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享尽独生子女的“特权”,妈妈把所有的爱给了自己的独宝贝。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则根据孩子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妈妈会迁就自己的宝贝,处处让着他。  相似文献   

15.
我做妈妈     
编前语:“生你,是我的福份/养你,是我的义务/教你,是我的责任———一份对祖国的责任。”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写给儿子的诗。这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着儿子。孩子在她的教育下,聪明、好学又懂事。我们读她的文章,常常涌上深深的感动。希望更多的读者也会从中领悟到一位母亲的爱和责任9年前,我做了母亲。望着儿子那可爱的小脸蛋,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同时又觉得沉甸甸的: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自主、自强、自尊、自信,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孩子不是管的,是教的”我本想可以轻轻松松做妈妈,因为孩子的爸爸是个严父,我相信他会把孩子…  相似文献   

16.
赵婀娜 《成才之路》2011,(13):95-I0024
一次,朋友带12岁的儿子Z和8岁的女儿H去餐馆吃饭,看到了这样一幕店主的儿子,大约两三岁的样子,正在门口玩沙子和湿乎乎的泥巴,小脸、小手,满身都弄得脏兮兮的,但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娱乐世界里,浑然忘我、悠然自得。他母亲看到了,冲过来对孩子大喊,"脏死了,脏死了,快起来!别玩了!"孩子没有反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18.
教育无痕     
一个7岁的男孩和妈妈去朋友家做客。他和这家同龄男孩子乐乐玩电脑里的游戏玩得很开心。乐乐邀请他晚上住下,继续快乐的游戏。男孩子求妈妈意见。妈妈了解到乐乐家还有别的事,孩子留下来是不方便的。可妈妈的解释孩子又听不进去。这位妈妈想了想对孩子说:“儿子,爸爸出差不在家,如果你晚上也不回家,妈妈一个人在家会害怕的。现在你是家里惟一的男子汉,有你在,妈妈就不怕了。”男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后,  相似文献   

19.
周末,到一位朋友家,恰逢两口子在逗他们那个两、三岁的宝贝男孩玩。朋友见我来了,寒暄了一番后,照例教孩子喊了声“伯伯好!”然后继续和孩子玩起来。他拉着孩子的手,指着孩子妈说:“喊妈妈坏!”孩子照着喊了。又教:“妈妈坏东西!”孩子照着学了。孩子的妈妈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她也把孩子拉到自己跟前教:“爸爸坏!”“爸爸大坏蛋!”孩子一边学骂,两口子一边乐。  相似文献   

20.
治理国家要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当劳逸结合,有教有乐。可是,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之心过切,孩子在校学习任务已经够繁重,回到家里唯恐孩子有一点闲暇,立即变着法儿加班加点。孩子想看会儿电视,家长伸手“啪”的关死;孩子想听会儿音乐,一声断喝,悠扬的音乐也嘎然而止;孩子想玩会儿变形金刚,也被一把夺过,直到弄得孩子兴趣索然地重又爬在书本上,才肯罢休。其实,这种做法是反科学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